不論階級收入和教育,從前締結婚姻都是組織家庭公認的第一步,然而隨著經濟及社會觀念轉變,成家立室從過去標誌人生階段轉變的「成人式」,變成今天中產乃至上流階層的另類特權。
結婚的人愈來愈少,在美國,學歷在大學以下的人群,結婚率跌幅尤其嚴重,反觀高學歷高收入者,情況則多年維持穩定。回顧 1990 年數據,不同階級的結婚率相距均不及 10%。然而根據近日兩個美國智庫 Opportunity America 和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發佈的調查結果,被歸類為貧窮的 18 至 55 歲人口中只有 26% 已婚,勞動階層為 39%,中產及上流階級則有 56%。可見不婚問題在草根階層為重災區。婚姻來到現代,似乎多了一條經濟門檻。
上月出版合著書 Cohabitation Nation: Gender, Class, and the Remaking of Relationships 的社會學家 Sharon Sassler 認為,這是無業男人不再被視為結婚對象之故:「女人不會想在沒有經濟能力的男人身上下注。」不過婚姻還婚姻,生兒育女的意欲卻不受影響,因此,愈來愈多草根兒童生長於單親家庭。據 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研究指,中產及上流階層出身的青少年與親生父母同住的比率高達 77% ;另一邊廂,生於貧窮和勞動階層家庭的青少年比率只堪堪過半,而有近 36% 屬於非婚生子女,比之中產及上流階級的 13% 高一倍有多。
研究將「勞動階層」定義為家庭收入介乎 20 至 50 百分位數、最高學歷為高中畢業的成人。而「貧窮」準則為收入低於 20 百份位數,或學歷未達高中者。至於收入高於 50 百份位數的,均被劃入「中產及上流階層」。
綜觀各社會階層,美國人依然重視婚姻,不過相比從前人們視之為年齡成熟的象徵,今人多留待經濟條件成熟才成婚,因此對於教育程度和收入相對低的人而言,可能只會一生不婚。
高學歷高收入人士多有餘裕,能按部就班規劃人生:從挑選適合對象到同居、結婚,採取避孕措施直到事業有成,方考慮生育下一代。相反,Sassler 形容低學歷低收入族群傾向一旦開展關係:「會迅速同居,而原因多出於經濟問題而不是關係水到渠成。很快,生活會捉襟見肘起來,但他們只能跟同樣拮据的另一半面對。」研究顯示,近年學歷低於大學畢業的男性受經濟問題困擾,是總體結婚率低下的主因。
一份今年 7 月發表的研究,統計自 1990 至 2014 年的製造業職位減少,如何同時拉低美國傳統家庭數目,顯示勞動市場的變化,的確令男性「婚姻市場價值貶值」。經濟困難令可供選擇的男性減少,一,是失業間接導致入獄率和酒精毒品引起的死亡率增加,二,則餘下男性多因收入微薄或染有不良嗜好,而不符合結婚對象條件。研究共同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經濟學家 Gordon Hanson 解釋:「經濟低迷,誤入歧途 —— 濫藥、犯罪、長期不就業 —— 的機會成本亦隨之降低。」至於見盡上一代婚姻失敗例子的現代女性,汲取教訓,對經濟條件不足的男性也會卻步:「既然他不能帶來資產或生活費,何必註冊當夫妻?」未婚媽媽數目亦相應增加。男性沒有穩定收入,只能一直單身。美國皮尤研究中心上月發表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男性(尤其學歷低於大學畢業者)本身亦自覺,需有一定財力才能升格當人夫。
現實中,除了經濟條件,文化價值同樣是影響結婚率要素。當學歷要求低的高薪工作職位減少,結婚率低迷,不婚或未婚生子逐漸變成常態,即使日後經濟復甦,結婚率也難以在一朝一夕復原。所以不少專家認為,要提高結婚率和家庭穩定性,必須增加協助草根往上流的社會階梯,亦有研究認為關鍵在於「慢慢來」。國家婚姻計劃(The National Marriage Project)主任 William Bradford Wilcox 就大力提倡他的成功法則(success sequence):學位、就業、婚姻、生育。「只要跟隨這個人生順序逐步晉級,墮入貧窮的機率就低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