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的社會流動恐成年輕人現狀?

A+A-
圖片來源:Corbis/Getty Images

社會上很多人叫年輕人做「廢青」,嫌棄他們無車無樓,就算大學畢業也未必找到相應工作。但這真的只是因為年輕人無擔當無上進心嗎?其實不只香港,就連英國也面對相同問題。英國雖為發達國家之一,其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卻相對更差。這意味著人們幾乎無法擺脫與背景相關的經濟劣勢。是年輕人真的變差了,抑或現行政策已失效?

缺乏的是機會和契機

艾克斯特大學社會流動系教授 Lee Elliot Major 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績效中心(CEP)經濟學系教授 Stephen Machin 發表共同報告,探討英國社會流動的現狀及相關建議。Major 認同社會出現向下的流動趨勢。向下的社會流動(downward mobility),如「衛報」解釋,即孩子生活質素不如父母的現象普遍,倘若社會不作出改變,這將進一步成為年輕人的現實。

他們比較 2012 年與 2000 年的 42 歲成人,發現若父母沒有房屋,2012 年的成人擁有房屋的可能性比 2000 年的成人低 15%。Major 解釋:「隨著跨代房屋業權的流動性(intergenerational home ownership mobility)降低,房地產市場在世代之間的分裂明顯惡化。」而教育上,1981 年來自最富裕家庭的畢業率為 20%;但 2013 年來自最貧窮家庭的畢業率只有 18%。貧富之間的畢業差距擴大了 3 倍。

年輕人踏入社會的門檻愈來愈高,大學生遊行抗議,要求政府實施政策如降低學費、停止私有化教育等。 圖片來源:LSE Student’s Union/Facebook

另外,他們用 1991 年 33 歲成人的收入做例子,接受私人教育的收入比就讀官立學校的人收入高出 25%。2004 年,獎金更增加至 41%。Major 警告:「別談攀爬社會階梯,就連單純想做得更好的夢,也正在消失。」

Machin 指出:「更大的社會流動意味著更少人才流失、更多精英、及提振國家經濟。」但他認為,「對現有政策進行細微調整,無法有效解決英國的社會流動性問題」。

共同重建社會

他們在報告中提出建議,包括讓私立學校與州立學校形成夥伴關係以減免稅收、大學生以輔導弱勢兒童作為國民服務、及提高從事公共服務的工資。同時,他們也呼籲政府徵稅、填補讓富人獲得特權的稅收漏洞、及提高遺產稅。Machin 解釋:「若無法改善社會,我們只會累積更多社會和經濟問題給我們的後代。社會流動性的問題也反映了我們如何面對環境挑戰。」

慈善機構 Age UK 負責人 Caroline Abrahams 說:「擴大高等教育和增加房屋擁有權等改變,使現今老一代在社會階梯中『向上』,因此有能夠支持和鼓勵年輕人在社會流動中『向上』的政策,也是合理的。」但他補充:「年齡差異只是其一,不同年齡組別的收入不平等和財富差異也是導致社會流動向下的原因。現今英國有 200 萬人(約 16%)靠養老金維生,生活相對貧困;另有 100 萬人收入勉強在貧窮線上。」

慈善機構 Intergenerational Foundation 創辦人之一 Angus Hanton 說:「解決方案很簡單,但政治上很難消化。我們應向年齡更大更富有的世代徵稅;而非年輕人。意思是對資產徵稅,而非收入。房屋和養老金才是重點。」Machin 則說:「我們完全有可能創造一個基於社區的集體文化,創造更公平的教育制度、更強的經濟、和更平等的社會。當我們攜手合作,才能夠再次促進社會流動和社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