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等於弱勢! 為何日本社會冷待年輕人?

A+A-

日本表面美麗,底裡卻是沉重的哀愁。日本現時除了面對人口老化逆倫慘劇隨機殺人等社會問題之外,更要處理「向下流動社會」的來臨。日本家庭社會學家山田昌弘在其著作「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指出,在日本,「年輕」已成弱勢的代名詞;種種政治經濟結構問題,使日本變成一個「對年輕世代冷淡嚴酷的社會」,若再不從意識及制度上改變,嚴重惡果將隨之而來。

社會階梯的斷裂

山田昌弘在書中表示,現今日本社會制度、政策及勞動環境均對年輕人較為嚴峻,對高齡人則相對寬容;而社會愈冷待年輕人,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只有愈加鞏固,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成長。這種現象已成為日本社會特徵之一,也是日本當前的重大問題 —— 因為,現今年輕人作為一個群體來說,已從舊日的「經濟強勢」變為「經濟弱勢」。若情況持續,將會引起更多社會危機。

二戰後至 90 年代的日本,年輕群體被歸類為「經濟強勢」者。他們畢業後,可以輕易找到企業工作職位成為正式僱員,領取相對雙親高的薪金收入,甚至享有多項津貼,生活上沒有依賴父母的需要;多數女性也選擇跟這些勞動男性結婚、生兒育女,專心持家。因著年輕人的生活不成問題,戰後建立的社會政策,自然都以照顧高齡者為中心目標,漠視了年輕人的需求。

可當時代變化,制度變得不合時宜,危機便隨之而來。80 年代後期日本泡沫經濟爆破,1997 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這段時間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便碰到種種問題。首先,不少人無法以「正式員工」身份就職,生計不穩;相對地,找不到有穩定工作男性來組織家庭的女性也愈來愈多。山田昌弘指,仍可過著上一輩「安穩生活」的年輕人固然存在,但自 90 年代末,因收入極低而沒有能力經濟獨立的年輕人大量出現。這些人部分是沒有選擇而要寄生雙親,也有不少為了較寬俗的生活而刻意不去自立,一直做「單身寄生族」。

要如何改變?

山田昌弘引用外國事例解釋,不管甚麼方式都好,社會都應持有拯救「經濟弱勢」的年輕人的態度。在 70 年代石油危機過後,歐美也遇過貧困年輕人數量驟增的情況,並多以「建立相應福利或保險制度」、「促進女性就業」兩個方向支援年輕人,創造有利他們建立家庭生活的環境。然而,山田昌弘痛陳,日本無論制度還是意識層面,都沒有作出改變去援助年輕人的意思。

在制度上,日本法制偏向幫助中高齡者,給予他們優厚待遇,並沒有就年輕人遇上的問題提出對策。年輕人的困境一如以往受到忽視。思想層面上,日本社會「雙親負擔子女教育與生活費乃天經地義」的傳統一直持續,還未發展出像歐洲各國「孩童應由社會共同扶養」、「高中畢業後的年輕人由社會整體協助」的意識。結果,眼見社會冷待年輕人的家長,唯有更呵護他們的子女。

山田昌弘警告,如果年輕人「經濟弱勢」的情況加劇,社會狀況不變,而父母不得不繼續保護子女的話,後果堪虞:

  1. 依賴雙親的年輕人中高齡化,雙親離世後,他們的生活或將無以為繼。
  2. 無法依賴雙親的年輕人將向下流動,成底層階級(underclass),長期失業,或會淪為露宿者或「網吧難民」。
  3. 以上狀況實現後﹐「階級社會」必然形成,年輕人之間的差距會隨年歲擴大,分成「能找到固定工作並結婚成家的人」和「不足自立、難以體面度日的人」兩個階級。

儘管情況不盡相同,但相信,有不少自命「廢青」、無法獨力成家立室、不依靠「父幹」買不起樓的香港年輕人,可從日本年輕人的慘況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重要的問題是,日本的年輕人還有未來嗎?山田昌弘認為,若能夠建立一個關懷年輕人、讓年輕人不需依賴雙親仍可有尊嚴地生活、生兒育女的社會,日本還是可以避免以上種種惡果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