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以「下個會更好」、「經一事長一智」等句子來安慰失戀的朋友,彷彿只要找到「對的人」,感情生活就會自動煥然一新。但這樣的說法,似乎經不起科學實證。來自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科學家 Matthew Johnson 與其研究團隊發現,即使換了交往對象,你的下一段關係的愉快程度很有可能會跟上一段一樣 —— 一樣愉快,一樣折磨。
婚姻
|共48篇|
跨國婚姻背後,韓男的家暴問題
早前網上流傳一段影片,拍得一名南韓男子赤裸上身,毆打從越南來的妻子,旁邊站著的幼兒哭個不停。大批網民發起聯署,要求嚴懲施暴男子。兩天後,警方以懷疑傷人及虐兒的罪名將他拘捕。事件在南韓引起極大迴響,不只基於案情嚴重,還因為韓男對外籍妻子根深柢固的家暴問題。
能否戰勝情感難題,同基因有關?
正所謂「相見好、同住難」,人與人的相處本來就很難一帆風順,婚姻關係更是波折重重。但為甚麼有些人可以冷靜理智地處理,有些人卻總是深陷歇斯底里的狀態之中?除了二人是否契合、經驗的累積、性格與思維模式外,你可有想過基因可能亦是其中一個因素?
伴侶相處之道 —— 在一起分開住
一對銀齡伴侶在年長以後開展關係,卻能長久保持下去,全因他們珍惜私人空間,願意分開居住,以及經濟獨立。經常見面,減少磨擦卻能維繫感情,這或可成為伴侶相處的新模式。
【公投修憲】分居 4 年方可離婚,是尊重婚姻還是負累人生?
在愛爾蘭,難以「分手」的夫婦多達 11.8 萬人,只因當地擁有歐洲最嚴苛的婚姻法。根據憲法規定,一個人在過去 5 年內與配偶分居 4 年,方可申請離婚及再婚。他們在漫長的等候過程,耗費大量金錢及時間,亦造成不必要的焦慮。如今愛爾蘭選民將以公投決定要否修憲,移除「 4 年」這個時間框架。
方俊傑:片如其名,「人盡皆知」
時勢造英雄,伊朗導演 Asghar Farhadi 不是不好,但是否好到憑「伊朗式分居」及「伊朗式遷居」在 5 年間兩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利用伊朗人的身份攻擊杜林普可能是更大的意義。兩片之間,其實還有另一齣叫「伊朗式離婚」的法國片。今次,「人盡皆知」以西班牙作背景,用西班牙巨星作主角,無可能叫「伊朗式綁架」,又無理由叫「西班牙式綁架」,不如還原基本,直譯原有名字。
單身也可以愈來愈快樂
即使單身人士比以往都多,不少單身人士依然對自己一把年紀,仍未有另一半感到羞恥。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一項新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單身人士反而會變得更快樂。如何做到?專家建議試著不再執意尋找另一半,把重心放在創造屬於自己的完整生活。
爭取「夫婦別姓」的日本男子
有別於一般日本男性,青野慶久在婚後選擇隨妻姓。但他除了他本身的銀行戶口及護照等需要改名,也要更改其公司股票名而花費了 81 萬日元,令他感到費時失事。他在去年聯同另外 1 男 2 女,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訴,指「戶籍法」規定兩名日本人結婚後需用同一姓氏,但日人與外國人結婚則可選擇別姓,屬於違憲。本週,東京地方法院判決「戶籍法」未有違憲並駁回訴求。對此感到遺憾的男士,卻不只青野一人。
方俊傑:「寫我華麗緣」—— 最理想的婚姻關係
感情上,更前衛,丈夫很誠實,講明因為身體需要,無辦法忍住不偷食,但他很公平,老婆光明正大表露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也會鼓勵她出去尋找快樂。基於經濟上的最大效益,基於感情,兩夫婦保持關係但各有各玩互相尊重,比起現代很多互相欺騙或互相仇恨或互相拖累的感情關係,來得更文明。
戀人暖事
“Getting married is a lot like getting into a tub of hot water. After you get used to it, it ain’t so hot.”
— Minnie Pearl, American actress
結婚很像是泡進一缸熱水裡。當你習慣之後,水就沒那麼熱了。
— 米妮.波爾(美國女演員)
愛情無政府主義,能夠緩減我們情傷?
瑞典學者 Andie Nordgren 提倡「關係無政府主義」,主張人與人有權為每段關係自由立約,縮減期望與現實落差;愛亦不必由伴侶所壟斷,「朋友」還是「戀人」都不用分那麼細,希望以真正的大愛,緩減不必要的傷害。
財政不忠,同樣危害婚姻
想要長相廝守,貴乎坦承溝通。但在錢銀方面,愛侶怕是難以辦到。網站 CreditCards.com 的調查顯示,3 分 1 受訪美國人認為「財政不忠」比婚外情更惡劣,但多達 1,500 萬人擁有「秘密」戶口或信用卡。為何再是親密,仍會藏起存摺?更重要的是,萬一「私己錢」或是卡債曝光,對關係有多大影響?
預測何時分手,及後就是商機?
人際關係中有不少變數,難以預測,但在數學上,準確度高的戀情有效日期即將出現。對開發人員來說,這亦是一個重要的參考,網媒 Vox 近日就有專文探討相關問題。
無兒的女人:沒生孩子,也可以是另一種幸福
由於未婚、晚婚或不育等因素,終身沒有懷孕產子的女性,在發達國家日漸增多。但在提倡生育以緩解人口老化的日本社會,加上「有仔有女方是幸福人生」的傳統價值觀,令這些膝下猶虛的婦人倍感壓力。一些女性透過著作、網誌及分享會,向同道中人宣揚訊息:即使沒生孩子,也可充實過活。
有錢即婚,沒財不如不婚?
生活要趨向安定,結婚似乎是其中一個途徑,那麼,結婚究竟為的是愛情,還是麵包?財經資訊平台「市場觀察」最新報道引述相關研究調查,發現在結婚的決定之中,愛及錢當然同時摻雜其中,但麵包似乎仍略勝愛情一籌
Facebook,成為他們最深層秘密的聚集地
家醜不出外傳,而患有疾病,有時也難以啟齒,想找到同路人互相安慰並不容易,比起在討論區上大海撈針,在 Facebook 群組上似乎更易找到同病相憐者,互相傾訴,互相交流情報,這甚至可身心靈治療的一部分,所以不少人都正在 FB 上分享他們最深的秘密。
不忠的女人,不見得是你想的那樣
古今中外,女子總被視為感性動物,認定她們較為忠於伴侶,出軌也是為情而非為性。但事實呢?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 Wednesday Martin 分析數據,並採訪 30 位專家及女性後,發現那些關於女性性慾的描述,全屬「毫無根據」的假設。她在著作 UNTRUE 破除有關女性與性觀念的常見誤解。伴侶治療師 Ian Kerner 在 CNN 的健康專欄中歸納出以下 3 個。
人在菲國:還未能離婚
全球有兩個禁止離婚的國家,一個是天主教國家梵蒂岡,另一個是近 9 成天主教人口的菲律賓。本年 3 月,菲律賓眾議院通過一項離婚新法案,但面對天主教會、參議院及總統的反對,離婚最終能否成為合法權利,仍有待觀察。
「我能出售梨子,為何女兒不能?」中國農村禮金暴升現象
中國男女比例失衡,男性結識女性、娶妻本來已較困難,有些地方的禮金,更是定價高昂。近日就有傳村莊因禮金公價過高,地方官員要出手阻止,為禮金數目設限。「彭博」專欄作家 Adam Minter 早前就撰文,分析中國的新娘價格(bride prices)現象。
組織家庭新方向 —— 民事伴侶
兩個人一起生活,但不是直系親屬,亦非夫婦,這種關係一般不會得到法律保障。不過,文翠珊近日宣佈,英格蘭和威爾斯符合資格的同居人士,將可以選擇成為民事伴侶(Civil partnerships),令不同性別組成的伴侶及其家人可以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但其實給予伙伴一個法律地位,法國早已有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