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中海及紅海水深數百呎之地,住了大批迴避光照的紅珊瑚,促進生態系統發展。而在珠寶商眼中,它們卻是搶手的原材料。人類捕撈用的拖網長年摧毀珊瑚礁,氣候變化使海洋急劇升溫亦帶來威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將紅珊瑚列入其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但地中海周邊興起的珊瑚走私生意,加速其消亡。
海洋生物
|共22篇|
前間諜白鯨,如何才能好好過「退役」生活?
在 2019 年,「間諜白鯨」的影片引起熱議。片段中白鯨 Hvaldimir 主動接近挪威漁船與遊客互動,但細看之下,其身上竟戴著印有「聖彼得堡裝備」字樣的緊身背帶,而且似乎受過軍事訓練。來自俄羅斯的 Hvaldimir 在卸下「重任」之後,已無法在野外求生,而親人性格又會為漁夫帶來困擾,為保護這名退役間諜,有慈善機構計劃在開放水域建立鯨魚保護區。
海豚都會識幾個兄弟一齊追女仔?
新研究發現,海豚之間的社交關係可維持長達十年以上,牠們在小團體中會互相合作,亦會跨團體結盟,幫助同伴尋找配偶,更懂得擊退「情敵」。美國麻省大學達特茅斯分校行為生態學家兼論文主要作者 Richard Connor 直指:「在我們的研究之前,人們仍認為群體之間的合作結盟,是人類獨有的行為。」
科學狗:印尼發現超巨型細菌,竟可肉眼見到!
細菌是種微生物,往往不能用肉眼看到。不過最新刊於「科學」的研究指,在加勒比地區的紅樹林沼澤中,發現迄今已知最大型的細菌,不單比大多數細菌大 5,000 倍,也比巨型細菌大 50 倍,長度超過 1 厘米長!這種在紅樹林的腐爛樹葉表面上,發現的超巨型細菌華麗硫珠菌(Thiomargarita magnifica),學名中的 Magnifica 來自法語的 magnifique,有巨大的意思。
日本鰹魚變肥,漁民卻感憂慮?
在日本,鰹魚是不可或缺的食材,可以生吃、曬乾製成各類食品,或作湯底使用。近兩年在高知縣久禮,漁民捕獲數量空前而且異常肥美的鰹魚。但當地人及專家並不為此而高興,因他們深知氣候暖化,鰹魚才會長胖,而過往已有不少魚類因海水變暖而消失。
深海之眼:透視海洋奧秘
海洋生物學家 Edith Widder,總是羨慕研究陸上生命的同事,能躲於考察現場的隱蔽角落,不動聲息地窺探野生動物真實的一面。進行深海研究完全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乘著發出嘈雜引擎聲和明亮白燈光的潛艇,難免會干擾海洋生物。直至 Widder 從深海生物身上獲啟發,創造名為「深海之眼」的隱藏攝影機,那些彷彿會施展魔法的奇異生命,才真正在人類眼簾下展現。
廢棄鑽油台:海洋絕佳生態環境?
鑽油台停產後,應如何處理如此巨大的設施?若將平台從水中去除,不僅耗資巨大,且需要極大勞動力,但放任讓其生鏽及失修,又會為海洋環境帶來風險。專家於是想到以其作為巨型人工礁石,為海洋生物建造更理想的生境。
地中海入侵物種
漁民希望網網千斤,但在熟悉的海域,捕獲大量不熟悉的漁獲,未必值得高興。在地中海,獅子魚等入侵物種變得愈來愈多。英國「衛報」報道,大量經由蘇彝士運河進入地中海的外來魚類,有常駐該海域之虞,勢將危及生態系統。
【圖解】全球漁業現況
魚類含豐富蛋白質,是部分人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到底全球人均食用了多少魚?
凝聚社區、建立友誼,說的是鯊魚
長久以來,鯊魚都予人兇猛、神秘及喜歡獨行的印象。但近年開始有科學家為牠們平反,指鯊魚其實喜歡群聚,而且能與同伴融洽相處。不過,目前仍未清楚牠們交友的確實原因。
救命 Blue Blood:馬蹄蟹對製藥業的關鍵影響
他表示生物醫藥業誇大了檢測劑的重要作用,因此導致馬蹄蟹被濫捕。「保障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其實是為人類未來買保險,但此一理性目標,總是不敵人類追求經濟增長和眼前利潤的慾望。」
新一代「白老鼠」—— 八爪魚?
八爪魚是已知的「逃走大師」,紐西蘭國家水族館就曾試過有名星八爪魚逃去無蹤。此外,其所屬的頭足綱軟體動物有不少具意識的行為,令科學家有意將其成為實驗白老鼠以外的另一種選擇。
海溫上升,連魚也透不過氣來?
人需要氧氣才能生存,各大小海洋生物亦如是。然而,科學調查顯示,海洋生物愈來愈難獲取這種看似無處不在的生命元素。自由撰稿人 Laura Poppick 於美國「科學人」撰文,引述德國科研機構「亥姆霍茲聯合會(Helmholtz-Gemeinschaft)」海洋研究中心的追蹤研究,揭示過去十年來,海洋的氧氣水平日漸下降。
惹上怪麻煩的佛系僧海豹
僧海豹如其名,長著一張佛系的臉,面對異物竄入鼻子之中,雖然面帶無奈,但也沒有太大掙扎。畫面諧趣,但一臉與世無爭的僧海豹,其實正臨絕種危機,生活本已經夠艱難,現在牠們又找到讓自己陷入麻煩的獨特方法,令保育人員哭笑不得。
珊瑚滅絕後,海綿將成最後生還者?
近年世界各地接連有大量珊瑚白化甚至死亡,珊瑚礁生態瀕危,背後與全球暖化導致海水升溫有莫大關連。有海洋生物學家研究,模擬 2100 年的惡劣氣候及海洋環境,發現在珊瑚消失的將來,海綿(Sponge)是少數能夠生還的珊瑚礁物種,未來會取代珊瑚在礁石間叢生,但原有的生物多樣性或從此不再。
懶 —— 軟體動物生存之道
「死蛇爛鱔」式的生活,是懶人們趨之若騖的理想人生。不過一天到晚甚麼都不用做,像攤屍一樣,臥在梳化或床上,只怕健康狀況堪虞。假如可以選擇,倒不如成為一隻軟體動物。事關最近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顯示,軟體動物得以避過滅絕的「適者生存」之道,恰恰在於一個「懶」字。
綠色和平:吞拿魚罐頭的隱藏秘密
一個香港人全年會吃掉多少海鮮?答案是 60 公斤。食量之大,是聯合國所統計的全球人均水平的三倍。無論連鎖壽司外賣店、超級市場、高級餐廳,或者只是留家用膳,海鮮都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不過,儘管幾乎天天都在進食海鮮,我們對於眼前的食物,所知卻著實不多。
征服海洋的無人駕駛艇
今時今日,我們不會對無人駕駛飛機陌生,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成熟亦指日可待,不過海陸空之中,我們很少聽到無人駕駛船隻。事實上,依靠人工智能操作的無人駕駛艇,造價遠低於傳統研究船,現在已經應用於科學研究,不僅為海洋生物學研究帶來突破,更有望革新天氣及颱風預測方式。
西班牙鰻魚苗,好食在貴?
西班牙除了以黑毛豬火腿聞名,還有一樣鮮為人知的貴價食材:鰻魚苗。鰻魚苗售價可達 1,000 歐元一公斤。這麼貴,難道是人間美食,使人求之不得?BBC 西班牙飲食記者 Mike Randolph 這樣說:「牠們根本沒有甚麼味道,卻異乎尋常地昂貴。」
炸水母做零食能拯救海洋生態?
近 10 年,在世界各國的海域裡水母的數量有所增長,為甚麼呢?各地學者各有其說法,到現在還未有定論。究竟學者要再花多少時間才能找到答案是未知之數,有一位丹麥學者擔心將來海裡只有水母沒有魚,所以一聽說「亞洲人吃水母」,就研究西洋人能不能也煮水母來吃。炸水母做零食,能不能解決生態問題?過得了舌頭這一關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