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篇|

氣候暖化損收成,葡萄酒商向北極圈覓出路

熱浪、山火及異常乾旱天氣,近年不斷威脅南歐的傳統葡萄園,酒商都面對前所未見的失收。有葡萄酒商於是向北極圈尋找出路,其中瑞典過去未被視為理想的葡萄產地,如今葡萄園卻愈開愈多,搖身一變成為歐洲新興葡萄產地。

熱浪下,西班牙葡萄收成如何?

熱浪之下,攝氏 40 度的高溫令工人難以在日間進行戶外工作,馬德里附近酒莊 Bodega Andres Morate 的葡萄園工人於是轉在日落後頭戴電筒,到田裡採摘葡萄。同時,因為熱浪高溫及氣候變化導致乾旱,西班牙的葡萄園在本季度需要提前數星期開始收割作物。

【烏克蘭戰爭】仍在抗命的切爾諾貝爾伏特加生產商

近年,切爾諾貝爾禁區開始生產伏特加。一群科學家在當地進行環境及作物種植研究時,想到可以利用實驗種植的黑麥及水果釀製烈酒,藉生產自家消費品,振興當地自核災以來一蹶不振的經濟。然而,俄軍目前已侵佔當地,使田地無法種植作物,但科學家仍沒有放棄復興受災地區的計劃,繼續出售新口味烈酒。

原是醫學用途,酒如何演化成「放工啤」?

經過一天辛勞的工作,不少人會小酌一杯以放鬆心情。雖然人們對酒精紓緩神經繃緊的功效深信不疑,但近年已發現經常甚至過度飲酒,與抑鬱和睡眠質素欠佳有關;亦有研究證明飲酒習慣長遠有機會增加焦慮。近日,英國歷史地理學家 Edward Armston-Sheret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解釋為何飲酒放鬆的想法會在人們心中根深柢固。

酒不醉人人自醉,背後有否科學根據?

很多人做了錯事,都會以「喝多了幾杯」辯解,但即將出版新書 The Expectation Effect 的科普作家 David Robson 引用研究指出,你對酒精的期望如何,其實非常影響酒後的行為 —— 如你期望酒精可令你盡情狂歡,在準備喝酒前,就已經會開始放縱自己,酒精的興奮減壓效果,某程度是我們自我實現的結果。

普京的「香檳戰爭」:俄羅斯香檳才是香檳

根據歐盟「受保護的地理標誌」(PGI),及「受保護的原產地名稱」(PDO)制度,唯有產自法國香檳區的氣泡酒,才能稱為香檳。不過,俄羅斯總統普京早前發起一場「香檳戰爭」—— 規定只有俄國國產氣泡酒才可貼上「香檳」標籤,法國在內其餘進口氣泡酒,只是「氣泡酒」。

劉偉民:拿破崙「酒」過的日子

5 月 5 日是拿破崙逝世 200 周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因為出席紀念活動而成為國際新聞。拿破崙一生在戰場上成績彪炳,有人說他是歐洲歷史上的戰神,亦有人批評他是好戰的暴君。成王敗寇,歷史對這位人物的評價可能會不停改寫,但他對酒世界的影響卻絕對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