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

|共36篇|

古老當時興:西班牙青年延續鬥牛熱

鬥牛在西班牙逐漸式微,從傳統活動變成小眾興趣,文化部統計顯示,2021 至 22 賽季全國僅得 2% 人口觀賽。惟出人意表的是,觀眾年齡層以 15 至 19 歲最多,75 歲以上的反而最少。有年輕一代支持,讓鬥牛賽數目達到 7 年來最高水平。即使政府有意阻撓,亦難抵青年男女為此古老事業注入活力。

唐明:賞析魔幻兒歌「背古詩做核酸」

這一句描寫的是對月亮的想像,地球人仰望月亮初升,所見如仙人兩腳落地,然後再看到桂樹的團團陰影,但是兒歌作者的筆鋒一轉,即使月亮上的仙人,無論是嫦娥還是吳剛,他們也要排隊,一起做核酸,核酸檢測與抗疫政策,衝出地球,轄及月球,統領宇宙,這與甚麼千年大計或者統領宇宙之類的雄心,是完全吻合,一首兒歌能夠如此準確呼應大時代的精神,quite extraordinary。

一部主婦口述歷史,記載經濟起飛前的日本家常菜

「住家菜」不只滿載回憶,亦反映了社會變遷。日本調理科學會橫跨 4 年,推出全套 16 冊的「繼承傳統 日本的家庭料理」食譜書,便結集了 1960 至 1970 年代、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前,扎根全國各地的 1,880 道家常菜式,希望讓故鄉的味道留芳百世。整個系列製作時長近 10 年,動員逾 300 名研究者,一批昭和主婦更是全書的靈魂人物。

【COP26】人類飲食單一化危機

食物不只滿足人類口腹之慾,還承載本土文化和反映生態多樣。英國飲食記者 Dan Saladino 最新著作 Eating to Extinction 卻警告,在過去一個世紀,人類食物種類正急劇下降,不少地方菜和非主流食材步向絕跡,威脅著全球糧食安全;當巴黎人容忍 Starbucks 進駐林蔭大道,這股趨勢也危及地方文化承傳。

泰式喪禮:總要有份食譜才得體?

身邊人離世,少不免傷痛,而哀悼療傷的方式人人不同,泰國人就喜歡為家人製作書籍,並在喪禮中派發予親朋戚友。根據死者生前喜好或職業,喪禮紀念冊的形式和內容各有千秋:送別珠寶商人的紀念冊中,或會包含寶石鑑定小知識;以街頭小食指南悼念標準吃貨,亦非罕見。有趣的是,無論逝者喜愛入廚與否,近年,家傳小菜食譜就成為必備內容。

Moyashi:要不是關公打救,香港早就完蛋了

在外星人侵略地球的近未來背景中,拯救香港的不是科學技術,而是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軍神關帝。這一處理也無意中為 80 年代開展的中英談判寫了個隱晦的前傳,也為今天「要不是祖國打救,香港早就完蛋了」的論述,下了一個超現實的註腳。

走不出的中國朝代循環

中國是否已成功走出持續數千數的朝代循環,或許言人人殊。美國已故歷史學家賴孝和,1965 年曾著書討論朝代循環的問題。賴在書中指出,學生學習一個朝代故事後,可能會發覺,下一個朝代的軌跡可能與之相差無幾。他認為中國多次統一帝國的歷史,掩蓋了商代至漢初之間的變化,後來二千多年的歷史,便不斷重複漢初以來的故事。

新疆人被逼「大掃除」,漢人商家發大財

農曆新年將至,不少家庭都會大掃除或重新佈置家居。新疆近期在自治區政府命令下,亦有所謂「新生運動」或「三大件」—— 要求維吾爾族家庭捨棄其傳統民族裝飾,添置中國風家具,藉此把家居裝潢「現代化」。維吾爾家居生活會否真的因此「送舊迎新」,不得而知,但不少漢族商人在新一年亦肯定「荷包滿滿」。

羅宋湯 —— 俄國菜烏克蘭菜之爭

在香港,多數食肆中能嚐到的羅宋湯,是上海變奏並傳入本地的「海派俄國菜」,並非以紅菜頭熬成的正宗羅宋湯。然而,談到一碗羅宋湯的「正宗」,隨時引發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飲食文化大戰 —— 俄羅斯宣傳羅宋湯是本國傳統美食,烏克蘭人卻駁斥羅宋湯是其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