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本每年舉辦約 30 萬場祭典,但隨著人口迅速老化及萎縮,社會關係不如以往緊密,類似儀式愈來愈難吸引人參加。對缺乏自發組織者及資源的地方節慶活動而言,COVID-19 及聚會限制更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傳統文化
|共36篇|
【愛在左右】香港遺美 光影記錄崖上的戲棚
「以照片拾遺,留住留不住」,是林曉敏三年前設立「香港遺美」專頁的初衷。她在大學開始已會藉攝影記錄社區,假日遊走於大街小巷,發掘其他人未必發現的美好事物,透過自己的鏡頭和美感將它們拍下來,連結社區的人和事。
古老當時興:西班牙青年延續鬥牛熱
鬥牛在西班牙逐漸式微,從傳統活動變成小眾興趣,文化部統計顯示,2021 至 22 賽季全國僅得 2% 人口觀賽。惟出人意表的是,觀眾年齡層以 15 至 19 歲最多,75 歲以上的反而最少。有年輕一代支持,讓鬥牛賽數目達到 7 年來最高水平。即使政府有意阻撓,亦難抵青年男女為此古老事業注入活力。
呂嘉俊:消滅街頭小吃的幫兇
幾年前,我編過一本關於香港街頭小食的書籍,走訪了多區,方發覺賣港式小吃的店少之又少,就算苟延殘喘,味道也大不如前,於是我認真思考,到底是甚麼力量殺死港式小食?
唐明:賞析魔幻兒歌「背古詩做核酸」
這一句描寫的是對月亮的想像,地球人仰望月亮初升,所見如仙人兩腳落地,然後再看到桂樹的團團陰影,但是兒歌作者的筆鋒一轉,即使月亮上的仙人,無論是嫦娥還是吳剛,他們也要排隊,一起做核酸,核酸檢測與抗疫政策,衝出地球,轄及月球,統領宇宙,這與甚麼千年大計或者統領宇宙之類的雄心,是完全吻合,一首兒歌能夠如此準確呼應大時代的精神,quite extraordinary。
一部主婦口述歷史,記載經濟起飛前的日本家常菜
「住家菜」不只滿載回憶,亦反映了社會變遷。日本調理科學會橫跨 4 年,推出全套 16 冊的「繼承傳統 日本的家庭料理」食譜書,便結集了 1960 至 1970 年代、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前,扎根全國各地的 1,880 道家常菜式,希望讓故鄉的味道留芳百世。整個系列製作時長近 10 年,動員逾 300 名研究者,一批昭和主婦更是全書的靈魂人物。
【COP26】人類飲食單一化危機
食物不只滿足人類口腹之慾,還承載本土文化和反映生態多樣。英國飲食記者 Dan Saladino 最新著作 Eating to Extinction 卻警告,在過去一個世紀,人類食物種類正急劇下降,不少地方菜和非主流食材步向絕跡,威脅著全球糧食安全;當巴黎人容忍 Starbucks 進駐林蔭大道,這股趨勢也危及地方文化承傳。
台灣原住民:狩獵之必要
任天堂 Switch 獨佔遊戲「魔物獵人 崛起」大賣,讓不少人在遊戲世界享受狩獵樂趣。在現代,狩獵通常並非必要,亦有法律限制或禁止狩獵以保護動物。不過,有台灣原住民認為,原住民應該享有狩獵權,並向最高法院聲請釋憲。
意大利 Espresso 的南北之爭
意大利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尋求將當地咖啡文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本土出現兩方候選人爭奪代表資格。一方認為應重視地區特色,另一方則認為應重視整個意國的咖啡傳統。當地有人類學家認為,這次咖啡競爭可視之為意國南北之爭。
陶傑:當自由主義變成災難
中國百年的知識分子,無法深切了解西方的「自由主義」(Liberalism),因為文化水土衝突。其中許多在清末之後極力想「學貫中西」,但一生時間太短。
Zappos 傳奇 CEO 的創業歷程(一):不屑拿博士的叛逆天才
他從小就意識到,要脫離父母的掌控,唯一的方法就是賺錢,因為「有錢才能擁有自由」。對謝家華來說,拿博士是全世界第一無聊的事。
【短片】海上阿媽上岸 香港非遺如何回春?
停泊在銅鑼灣避風塘超過半世紀、香港唯一船廟 —— 銅鑼灣三角天后廟,將於下年搬到陸上新廟。船廟現時由一群平均 60 歲的漁民後代守護,他們都稱這位海上女神為「阿媽」。三角阿媽庇佑幾代漁民,亦不只是信仰。
【Soul Monday】疫情得益者:澳洲原住民?
澳洲原住民音樂家 Andrew Gurruwiwi 以往只會在澳洲遠北地區表演,但在疫情封閉期間,透過網上直播,聽眾突然廣遍全球,激增至近 120,000 人。他希望藉此向世界展示他們的原住民故事。
大流行將成西班牙鬥牛致命一擊?
西班牙鬥牛競技中,黑公牛多次受尖矛所刺、被人挑起憤怒而狂奔,最後被鬥牛士用長劍刺死。這項觸及動物權益問題的國技,本已長期遭到質疑。加上武漢肺炎疫情下,一切活動停止,失去收入,令前景更不明朗,鬥牛繁殖者及其他業者,正面對進退兩難的局面。
泰式喪禮:總要有份食譜才得體?
身邊人離世,少不免傷痛,而哀悼療傷的方式人人不同,泰國人就喜歡為家人製作書籍,並在喪禮中派發予親朋戚友。根據死者生前喜好或職業,喪禮紀念冊的形式和內容各有千秋:送別珠寶商人的紀念冊中,或會包含寶石鑑定小知識;以街頭小食指南悼念標準吃貨,亦非罕見。有趣的是,無論逝者喜愛入廚與否,近年,家傳小菜食譜就成為必備內容。
Moyashi:要不是關公打救,香港早就完蛋了
在外星人侵略地球的近未來背景中,拯救香港的不是科學技術,而是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軍神關帝。這一處理也無意中為 80 年代開展的中英談判寫了個隱晦的前傳,也為今天「要不是祖國打救,香港早就完蛋了」的論述,下了一個超現實的註腳。
日本如何將環保與傳統思想結合?
提起環保,不外乎是環保袋、不銹鋼飲管、飯盒等替代品。但市面上充斥用完即棄包裝的產品,個人成效似乎微乎其微。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辦法嗎?日本就有提倡「勿體無(勿体無い)」的文化,用尊敬的心認識資源的價值,從而達到零浪費的真諦。
走不出的中國朝代循環
中國是否已成功走出持續數千數的朝代循環,或許言人人殊。美國已故歷史學家賴孝和,1965 年曾著書討論朝代循環的問題。賴在書中指出,學生學習一個朝代故事後,可能會發覺,下一個朝代的軌跡可能與之相差無幾。他認為中國多次統一帝國的歷史,掩蓋了商代至漢初之間的變化,後來二千多年的歷史,便不斷重複漢初以來的故事。
新疆人被逼「大掃除」,漢人商家發大財
農曆新年將至,不少家庭都會大掃除或重新佈置家居。新疆近期在自治區政府命令下,亦有所謂「新生運動」或「三大件」—— 要求維吾爾族家庭捨棄其傳統民族裝飾,添置中國風家具,藉此把家居裝潢「現代化」。維吾爾家居生活會否真的因此「送舊迎新」,不得而知,但不少漢族商人在新一年亦肯定「荷包滿滿」。
羅宋湯 —— 俄國菜烏克蘭菜之爭
在香港,多數食肆中能嚐到的羅宋湯,是上海變奏並傳入本地的「海派俄國菜」,並非以紅菜頭熬成的正宗羅宋湯。然而,談到一碗羅宋湯的「正宗」,隨時引發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飲食文化大戰 —— 俄羅斯宣傳羅宋湯是本國傳統美食,烏克蘭人卻駁斥羅宋湯是其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