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0 想賣就 Make Me Care

A+A-
電影「海底奇兵」劇照。

彼思動畫製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經典動畫「反斗奇兵」(Toy Story)、「海底奇兵」(Finding Nemo)和「威 E」(WALL-E)的著名編劇安德魯.史丹頓(Andrew Stanton)在 TED Talks 演講,分享他在蘇格蘭旅行時的經歷。他到了一家老酒吧,裡面只有老人和醉漢,他在吧枱喝著酒時,旁邊有個老頭跟他說,這家酒吧是他放棄和子女相處的時間,辛苦收集石頭起出來的,但這家酒吧沒有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對面那碼頭也是他趁退潮時,把一根一根木頭豎起來的,但碼頭亦沒用他的名字命名;附近的建築也是他負責砌出來的,同樣沒有用上其名字。接著老頭忿忿不平地告訴他:但只要你人生幹過一隻山羊…… 當史丹頓這樣一說,全場就笑翻了。

當然這只是個笑話,但史丹頓解釋,所有故事敘述技巧,就是笑話講述技巧。任何笑話都需要一個 punchline(爆笑點),當你定了這個 punchline 就是故事結局時,就會知道前面得說甚麼。好像剛才那個蘇格蘭老頭幹了一頭山羊的故事,有了那個 punchline,便知道前面要鋪陳甚麼。

每個編劇說故事,都要知道故事的結尾。當然有人會認為自己相當天才,能在開始一個故事後才再找結尾,或說甚麼讓自己的靈感提供結尾,這些花言巧語說來騙女生沒所謂。有些純熟的編劇偶爾也可能運作到,但這不代表就不用有結尾,因為當他對套路運作純熟時,心裡大約已有個概念,只是未完整呈現出來,但憑著技巧基本已摸索到;可是對不熟識結構的人來說,這種沒有結尾的出發就比較沒準則,可能會走許多冤枉路。當然有些人會不介意,認為這是藝術家的必經階段。

其實說故事是個很嚴謹的技巧,既有不確定性,同時要有設計在內。史丹頓說得好,編劇技巧就是要 make me care。你開始說一個故事,當然是有部分地方使人感動。因此,有不少編劇前輩會鼓勵後輩用自身經歷開始創作,但這很有風險。要是一開始教新手編劇太追隨自己的個人經歷,可能會讓他們認為寫故事就是純粹把自身經歷或感情記錄下來,但構成一個與觀眾共鳴的關係才是核心。簡單點說,就是要讓觀眾說一句「make me care」,要是我不關注你,不管你在屏幕上死上 100 萬人、被人拋棄了 7 次或 77 次,我都不會關心。

Make me care 說來容易,但怎樣才讓人 care 呢?每個人都有自我,不管是創作人或觀眾,但完全強調自我是沒意義的。因為即使我們不生活在同一城市,卻也經歷著相似的文化體驗和語言,所以雖然各有不同的細節,但情緒感覺大致相同。

要是有留意荷里活的話,不管是以甚麼的類型片宣傳和發行,其實大部分電影故事主題都是講述家庭關係,大如「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雖然是講述世界末日般的寒流襲美,但其重心是講父子情。父親長途跋涉拯救身處紐約的兒子;兒子在電話中斷時,也聽從父親叮囑,千萬別離開室內,所以他堅守在圖書館裡。父子之間雖有隔膜,但在重要關頭時,兒子還是相信父親,父親亦做到了自己的承諾,去找尋兒子。

不管是大型科幻災難片,還是講述兩條魚的動畫「海底奇兵」,其實主題都是家庭關係。所以一些新手編劇千萬別誤會,當有人叫你拍一個關於海底幾條魚的故事時,對海底和魚的資料搜集固然需要,但別在魚中尋找故事線,而是要在你最關心的人際關係中找。因為不管你今天是講魚,還是外星人,最後拿出信用卡買票、拿著爆谷到戲院裡看的觀眾,還是人,不是魚和外星人,我們只是借別的媒介來說這個人際關係而已。

記得之前看「海底奇兵」DVD 時,編劇有提及故事的由來。他有天放假,決定送兒子上學,學校與家的距離只是幾個街口,他陪兒子走著這條路,兒子一直跑,他就一直提醒兒子別跑出馬路和小心這個那個。突然他發現,在他跟兒子現在差不多年紀的時候,自己每天也獨自走著這條路。為甚麼當時從不覺得危險,現在成了父親,就突然覺得危機四伏,得留心提防兒子受傷?這個是他當時最感動的點,於是就由這個點出發,開始了「海底奇兵」的故事結構。

如果有人認為要寫一個關於魚的故事,就跑到圖書館去翻百科全書來尋找故事的話,實在是個愚不可及的行為。你是得找你最關心的事,雖不一定要放在相同媒介上,你可以把你最關心的人際關係,放到一個全新或你覺得有趣的媒介中發展。也別擔心表達不到你原本想講你和你爸的關係。相信我,你和你爸的關係沒特別到不能放進魚的世界。所以,只要你真誠寫出這種感覺,然後放到有趣的媒介上,其他像你一樣跟老爸相處有問題的人,都會感受到你的真誠。

也請放心,如果是為了諷刺你的老爸,不管是放到金魚或恐龍身上,他還是會看得出來的。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亂世閉門讀禁書,看舊片。幸福感覺,來自吃喝與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