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1 主角的對手,唔通真係自己對手?

A+A-
電影「沉默的羔羊」劇照。

其實任何故事所要講述的,都是關於一個人的轉變,這個轉變,必須是來自主角所面對的衝突。你可以稱之為一個事件或一次冒險,這個冒險,可以是一個旅途,或是一次領悟。但不管甚麼經歷,主角都不能像沿途看風景般,見到甚麼就是甚麼,他必須有個原動力,即是讓他踏出旅途的原因。這個原因要有一定阻力,讓他不能達致他想去的方向。而這個阻力,就是來自主角的對手。

許多剛開始寫故事的新編劇都很喜歡說,其筆下主角所面對的真正對手,就是他自己,如挑戰自己的心魔。坦白說,如果在大學一年級說出這種話,可能還騙到小女生,一旦過了廿五歲仍在說,就有點尷尬了。

林敏驄說:「他的對手,就是他面前的那對手。」在粵語爛 gag 界中,或許可博得一笑,口頭說說沒所謂,但真的要認真發展成一部 90 分鐘的電影,就有點單薄。

其實會說這種話的新手都搞錯了一件事,每個主角的角色設定都必須有其缺陷和欲求,然後在過程中克服這些內在缺陷或需求,即新編劇口中說的內在對手,但外在還是需要有個實體角色。

在傳統編劇角度上,對手往往不止一個,有階段性之分,一般以三個來與主角形成一個四角關係。許多時候的所謂對手,除了最主要的那個目標外,其餘的,通常都不是以仇家或傳統競爭對手出現,像有些主角在校園中遇到欺凌他的惡霸,那只是表面上看得到的對手,但他要克服的,其實是內在的權威父親,或是甚麼都比他厲害的哥哥,想得到他們的肯定。這時候那個充滿父權的父親或驕傲的哥哥,就是主角的對手。

而二和三號對手,有時候會以盟友身份出現,但實際卻是假盟友,反過來也是同樣道理。就像「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中茱迪科士打(Jodie Foster)飾演的主角克麗絲,是個 FBI 實習探員,她的一號對手,就是連續殺人魔「野牛比爾」。雖然有不少人認為,故事中那個食人醫生漢尼拔也是她的一個對手,但那只是個假對手,他實際上是克麗絲的真盟友,一直提供資訊來幫她解決外在的追捕問題,以及她內在小時候的殺羊陰影,因此漢尼拔並不是對手。

那你可能會問,哪來的四角關係?其實還有兩個對手。一個是負責監督漢尼拔的奇爾頓醫生,他一直對克麗絲充滿輕蔑,但又想透過她來控制漢尼拔。而另一個則是派克麗絲出去的上司傑克,因 FBI 的男女不平等,故她必須在上司面前爭取表現,以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這樣的四角關係有一個好處,就是讓你在描述主角的經歷時,有更豐富的面向和更多的衝突,去構思和搭建主角更複雜的衝突面,讓所有事情同時發生,令每個轉折不至於太單薄和突兀。

要學習這種四個角色的衝突關係,我會推薦大家看一下荷里活著名老牌大監製 Jerry Bruckheimer 的作品,他監製過許多一級大片,像「石破天驚」(The Rock)、「壯志凌雲」(Top Gun)和「潮拜購物狂」(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等。你會發現他監製的影片,不管導演和編劇是誰,在寫主角的成長上,都是用這種四角關係來構築緊張娛樂的結構。也許有人認為這樣太套路,但萬變不離其宗,你能相信這種給主角建立危機衝突的四角關係,「石破天驚」和「潮拜購物狂」其實是同一個結構嗎?

幾個危機及對手同時逼近,不管你是用巨型動作片來寫,還是瘋狂浪漫喜劇,其實都是同一路,分別只在於是把場景放到紐約大都會的出版大集團,還是三藩市的魔鬼島。不管是個欠卡數的病態購物狂女生,還是拯救世界免於生態災難的 FBI,同樣需要對手。當然,也包括了林敏驄所指自己的那對手,來面對外在的對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亂世閉門讀禁書,看舊片。幸福感覺,來自吃喝與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