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最快樂的時刻,莫過於晚上買零食回到酒店,邊吃邊聊天邊看電視。不論是日本便利店中五花八門、期間限定的精緻零食,還是西方超市貨架上一排排巨型包裝,口味多變的薯片及朱古力,都令人回味再三。近日有網民就在平台 Reddit 上,透過「Snack Exchange」交流板(Subreddit)誠徵各地「零食筆友」,郵寄零食作交流,以慰彼此無法出門旅行之苦。
加工食物
|共9篇|
超加工食品令人早死?
工作忙碌的香港人,相信對即食食品和加工肉類並不陌生,西班牙和法國學者近日在「英國醫學期刊(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了新的研究,顯示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或會增加早死以及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零食食到無停口,乃是人類本能?
某程度上,薯片袋好比潘多拉的盒子 —— 一旦打開,後患無窮。不停把薯片往嘴裡塞,待你恍過神來,袋子空了一半。減肥達人都說這是定力不夠,執業醫生 Darria Long Gillespie 卻告訴我們,對零食欲罷不能,其實是人類本能。若要對抗小食的誘惑,靠科學比靠意志力更好。
罐頭牛肉的誕生與衰亡
Fray Bentos 這個烏拉圭小鎮,既誕生了 20 世紀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英國罐頭食品品牌,亦改變了烏拉圭的經濟,成為全球糧食生產工業化的先行者。在兩個世紀前,肉類屬於奢侈品,罐頭牛肉和其他加工食品,迅速成為歐洲各國基層百姓家中必備之物,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吃得起牛肉。
沒罐頭刀世代:罐頭商該如何自處?
或因不健康,不少人開始逐漸摒棄罐頭食物,甚至家中連罐頭刀也沒有,近日「華爾街日報」專文報道,老牌吞拿魚罐頭生產商正掙扎求存,努力轉型討好年輕一代。
Gloria Chung:當垃圾食物成為集體回憶
知道快要失去才會珍惜,這就是香港人對於所有集體回憶的悼念方法。想起來,廚師腸真的是無遠弗屆,出現在香港人的每個角落,茶餐廳、燒烤場、麵包店、甚至家中餐桌,都是廚師腸的天下。
我們都是資本主義下的「麥樂雞」?
哪件事物最能代表現代社會?可能是電腦、互聯網或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機。在著名食物經濟學家 Raj Patel 與紐約賓漢頓大學社會學教授 Jason Moore 合著的新作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Seven Cheap Things 之中,卻認為沒甚麼比一盒「麥樂雞」—— 雞塊(Chicken nugget)更能象徵資本主義與當代人的關係。
Subway —— 被美國人唾棄的美式快餐店
Subway 的美國分店版圖幾乎是麥當勞與星巴克的總和,然而,就在 Subway 於全球拓展過千分店的同時,公司卻在去年關閉了美國 800 間連鎖店,而近日亦再宣佈,今年將會繼續縮減 500 間門市。儘管相對全美 26,000 間分店並不是十分驚人的數字,卻曝露了 Subway 正陷於外強內乾的經營瓶頸。「華爾街日報」引述分析師的看法,歸納出 Subway 經營滑坡的各種因素。最為明顯的是,Subway 的品牌形象過時,經營策略亦由最初的食材新鮮、價格相宜,變成既不夠健康、又不夠便宜,兩不討好,處於相當尷尬的局面。
素食要講究
近年全球興起素食風潮,2014 年,市場研究公司以電話進行小型調查,訪問了 1006 位香港市民,當中 23% 的市民每週至少 1 天茹素;美國則約有 370 萬素食者,佔人口的 1% 以上。許多素食者不僅戒掉肉類,甚至戒掉所有產於動物身上的食物,包括雞蛋,乳製品和蜂蜜。但在健康方面,素食主義飲食又是否能勝過所有其他飲食習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