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身上用藥,他日會否出現後遺症?近日有研究指,若兒童在兩歲以下曾用抗生素治療,往後更有可能患上多種疾病。根據在「梅奧診所學報」上發表的文章,曾服用抗生素的嬰幼兒,更易患上哮喘、濕疹、花粉症、乳糜瀉、體重及肥胖問題,以及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 (ADHD)等。
肥胖
|共29篇|
疫後發胖買新衫,時裝網店生意興隆?
凡事有失必有得,在武漢肺炎大流行之下,此話同樣準確。過去數週,美國實施封鎖令抗疫,人人被困家中,乾脆整天穿著運動褲,狂吃零食打發時間。結果他們失去了自由,卻得到了十幾磅脂肪。如今準備重新出門,襯衣勉強才扣起來,牛仔褲再也穿不下。即使多數人決心減肥,也非一時三刻辦得到。大碼服裝遂成這段過渡期的恩物,一些時裝公司在疫後反而生意興隆。
用法例令人民抗肥,這國家做到了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自 1975 年,全球肥胖人數增加接近 3 倍,逾 19 億人超重,幫助人民減肥成為政府一大棘手問題。英美兩國徵了糖稅,汽水銷量下跌幅度不太大。但在過半人口超重的南美洲,智利成功使含糖飲料銷量減近 4 分 1。究竟當局有何法寶,說服民眾遠離垃圾食品?
防止中央肥胖,由嬰兒做起?
嬰兒胖胖的當然可愛,但最新研究發現嬰兒蠕動、踢腳、爬行,或靜止不動,都與腰間脂肪量有關,更指 1 歲內的嬰兒可能活動得太少。一眾家長追求幼兒智力發展之餘,會否希望子女從起跑線上開始避免受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威脅?
歲月催人肥?
除了皺紋外,脂肪亦是典型的歲月痕跡。人愈老愈難維持身形苗條,是不是因為年紀大就「懶惰」、「貪吃」、「少活動」呢?學術期刊 Nature Medicine 近日刊出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的研究,發現發福的原因跟脂質更替(Lipid Turnover)隨年紀而減慢有關。
醫療科技成主流,穿戴式裝置將捲土重來?
五年前,當智能手機的銷售開始趨緩,科技巨頭紛紛把下一波成長動力寄望在穿戴式裝置上,Google 推出了眼鏡,蘋果推出了手錶。前者一度被嘲笑是昂貴的失敗品,因為找不到定位而胎死腹中;後者在時尚飾品與電子通訊間來回擺盪後找到了新的出路:個人健康管理。
從農業廢物中得到代糖:一個愛的故事
為了父親的糖尿病病情受到控制,墨西哥一名科學家研發出更便宜、更環保地得到貴價代糖的方法。
歷史中不能承受之重:脂肪文化史
唐朝認為豐滿圓潤才算是美,究竟是否人類歷史的例外?美國歷史系教授指出,古時人類曾經普遍崇拜脂肪,但各地氣候、經濟、宗教和文化演變,脂肪的文化意義亦一再改寫。後來歐洲人眼中,肥胖甚至淪為墮落象徵,健美才是救贖的出路。
飲食時間決定你的肥瘦
常會聽見有人說:「最近經常很晚才吃飯,所以變胖了。」可見保持身形苗條的飲食,重點不僅在於食物的熱量以及各類營養,進食的時間亦尤其重要。近日英國廣播公司有專文直接指出:「你吃飯的時間如何,你的腰圍數也必如何。」
公司的健康計劃,反令員工心靈不健康?
近年企業興起為員工提供健康管理計劃,打工一族工作上繃緊勞累,藉由健康活動放鬆身心也非壞事,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指,若太著重成果,磅數腰圍都要「跑數」計量,恐怕只會令同事出現不必要的壓力。
用太多萬用清潔劑,兒童會超重?
保持家居清潔,定期消毒殺菌是重要一環,但過度殺菌,對自小在缺乏細菌環境中成長的兒童之影響,已逐步浮現。英國早前便有研究認為過於乾淨的無菌環境,令幼兒更易患上白血病。最近更有研究指出,頻密使用多用途家居清潔劑,可能會改變腸道內的細菌,增加兒童超重機會。
布施為自己結善,亦讓僧人過胖
地位崇高的泰國僧人,每天早上均在街頭漫步,接受善信給予的食物。然而,由於僧侶們基本不能拒絕這些食物,加上過午不食的宗教規定,及久坐不動的打坐習慣,使一眾泰僧出現體重、糖尿病等問題。
加大碼衣服就貴一點,值得支持的「肥胖稅」?
難道肥真的是錯?用更多布料,就要收更多錢?尺碼從來都是服裝業與女士的敏感話題,最近英國廣受歡迎的平民服裝連鎖店,被發現大尺碼衣服價格較高,惹來極大反響,更遭指責是強行對女性所實施的「肥胖稅」。
為何肥胖者會愈食愈重口味?
肥胖症人士飲食一定偏好重口味?最近有數據顯示,脂肪組織過多可導致輕微炎症,令老鼠的味蕾數量減少,這說法可能是令肥胖症患者出現味覺功能障礙的主因。
墨西哥餐廳營商之道:可樂暢銷,我偏要禁
墨西哥是全球消耗最多可口可樂的國家之一,每人平均一年飲下 180 公升之多。市民喝可樂如飲水,開食肆的自然就會大量入貨,確保供應源源不絕。但在瓦哈卡州首府瓦哈卡市,知名餐廳 Los Danzantes 偏在本月初對可口可樂頒佈禁令,表示從此不會再有這款汽水可供點選。
少少肥更長壽?
不論出於審美觀還是健康生活態度,「萬病肥為首」幾乎已成定論,不過作為最多瘦子的已發展國家,日本有醫生就發現「瘦得健康」非必然,事實上此前臨床數據亦顯示,BMI 稍為超標者,原來更長壽。
印度人也癡肥
過往印度給人發展中國家的印象 —— 人多、貧窮,隨之而來是三餐不繼,想當然很多人是瘦骨嶙峋。事實上,印度自 1980 年起,平均每年經濟增長有約 6% 之高。經濟發展,生活改善,尤其是在城市中富起來的一群。而現代社會的都市問題 —— 肥胖,也來了印度助興。
肯德基進入加納,食快餐的人有福了?
加納在 80 年代初面對嚴重糧食短缺,當年溫飽難求,民族記憶使得加納人認為體態肥胖反倒是幸福的象徵。過去十年,海上石油帶給加納前所未有的繁榮。國家發展急速,數百萬人湧向城市工作,商場如雨後春筍林立,現代化的標誌 —— 快餐,也在加納生根立足。加納大學家庭及消費科學講師 Matilda Laar 說:「加納人與子女買肯德基、買薄餅,他們喜歡向子女展示他們能買得起的東西。」肯德基不僅僅是食物,她說:「這是社會地位。」不過,快餐雖然高貴而滋味,加納人卻要為此付上健康代價。
陶傑:Fat 和 Obese
西方的政治正確已經將這兩個字列為禁忌。評論一個「肥」會被指為法西斯,至少也叫做「Fat-Shamer」。是醫學界將 Obesity 列為病症,而不是專欄作家或電台名嘴。寫作人和播音人只是為醫學專家向平民用生動通俗的方式講述癡肥的壞處。但往往醫生不會被辱罵為「法西斯」,在前台的寫作人卻會。
可以肥得健康?別再自欺欺人了
坊間有「肥得健康」之說,聲稱人即使癡肥過胖,但若然其他代謝因素,例如血壓及血糖,未有超出建議限制,就算超重也無損健康。不過一批英國專家直指,此事絕無可能,近日還在本年度的「歐洲肥胖會議」,展示最新研究概要,藉此打破迷思,叫大家別再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