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食到無停口,乃是人類本能?

A+A-

某程度上,薯片袋好比潘多拉的盒子 —— 一旦打開,後患無窮。

明知多吃一塊就會多胖一斤,但手就是不受控似的,不停把薯片往嘴裡塞。待你恍過神來,袋子空了一半。減肥達人都說這是定力不夠,執業醫生 Darria Long Gillespie 卻告訴我們,對零食欲罷不能,其實是人類本能。若要對抗小食的誘惑,靠科學比靠意志力更好。

追求小食這種天性,從我們的穴居人祖先而來。他們賴以糖、鹽及脂肪生存,所以人類進化時,身體變得渴求這些物質。但當時這些食物相當罕見,他們毋須刻意抗拒以免攝取過量。這解釋了,為何大腦負責調節意志力的區域在進化上較為年輕,亦容易遭較受原始渴望驅動的區域所駕馭。

但在過去 200 年,我們開始製造只有糖、鹽或脂肪的食品,大腦及身體卻未能適應這些突然增多的「獎勵」。所謂「獎勵」是指腦內「獎勵區域」的反應,垃圾食物、毒品及酒精均能刺激該區。譬如每次攝取糖分,大腦就會釋出「快樂荷爾蒙」多巴胺,令你感到高興。

食品製造商耗資數千萬美元,尋找每種食品的「極樂點(bliss point)」,亦即是令人無可抗拒的糖、鹽及脂肪比例,令食物繞過正常產生飽肚感的機制,叫你吃足一天也不膩。但長此下去,身體對此愈漸遲鈍,你要吃得更多才能得到同樣的快樂,若吃不到則像斷藥般難受,感覺像是合成毒品

食品製造不惜功本,找出每種產品的「極樂點」,以完美的糖、鹽及脂肪比例,令你停不了口。

此外,由於我們的大腦鍾情於糖,食品製造商就幾乎處處加糖。在美國,74% 於雜貨店發售的食品均有添加甜味劑,包括沙律醬、燒烤醬和意粉醬。即使同一類食品,兒童版本的含糖量亦較成人版本高出 85%。這些糖不只增加卡路里,更像給大腦一個定時的「衝擊」,只會令渴望不斷提升。

既然令你吃不停口的,不是薯片曲奇朱古力,而是內裡的糖、鹽及脂肪,那在嘗試少食曲奇之前,該先減少從飲食中攝取的隱藏糖分。假以時日身體對糖較為敏感,需求亦會降低。但問題是,光從食品標籤,有時難辨含糖多少。像是一些標有「無添加糖」的果汁,含糖量原來比一罐汽水還高。

Gillespie 醫生建議,可以按照她的「5S 法則」行事 —— 先從成分表的首 5 項,尋找任何名義的糖分,包括任何以「-ose」、「cane」、「corn」結尾的稱呼,還有大米糖漿(rice syrup)及蜂蜜等。假如過不了這個「5S 法則」,其實就跟甜品無異,你該另選其他食物。

嘗試不同口味亦是可行之法。Gillespie 指出,大部分加工食品均以糖和鹽為基礎,但其實酸味、苦味及鮮味(umami)亦佔一席位。這 3 種味道的飽肚感門檻較低,沒有糖鹽卻能令你較易感到滿腹。多以醃菜、醃肉、蘑菇、番茄醬和低鹽豉油配合烹調蔬肉,待日子久了,對鹽的渴望便會下降。

假如真要吃些零食,Gillespie 提醒必須緊記一點:就算覺飽也不會停口,只有吃光才會收手。因此她建議,有別於打開包裝直接吃,你可以只拿出一小部分,用碟或碗盛著吃。這樣任你吃得再起勁,也不至於吃光一整包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