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共19篇|

威士忌加水定加冰、加幾多?科學家來答

喝威士忌,除了加冰,有人會選擇直接加水。對一些堅持純飲威士忌的人來說,加冰很荒謬,加少量水卻可以接受;在美國,加冰則十分普遍。到底應不應加、加水或加冰、加多少,雖然說最重要的是喝的人喜歡,不過華盛頓州立大學針對 25 款不同威士忌的研究還是指出,若加超過 20% 的水分作稀釋,就會破壞威士忌本身。

太挑食?試試碗碟換隻色

食物本身色香味俱全,當然會令人食指大動,但根據一項英國研究,碗碟可能會進一步影響食物吸引力及味道感覺的強烈程度。研究作者更由此看到有助解決「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的方法,此類患者不願意嘗試新食物,碗碟的色彩或會令他們更願意作出嘗試。

呂嘉俊:是時候為分子料理翻帳

提起分子料理,大家心裡會覺得尷尬,這課題還需要討論嗎?經過時間考驗,分子料理在飲食界,早成為過氣代名詞。今天沒太多餐廳會標榜自己製作分子料理,識趣的,甚至跟它畫清界線,分子料理好像成為污名,距離我愈遠愈好,但全權否定它之前,不如了解一下,這套料理系統,到底有沒有影響我們的餐飲世界。

吃得苦中苦,方能更健康?

比起有糖有奶的咖啡,更喜歡黑咖啡?比起香甜牛奶朱古力,更喜歡可可成分更高的黑朱古力?一項新研究顯示,對苦味的喜好早就存在於某些人的基因之中。根據研究作者美國西北大學(NU)費恩伯格醫學院預防醫學副教授 Marilyn Cornelis 的說法,嗜苦的人是幸運的基因贏家,因這種習慣長遠或可促進健康。

寵物加工食品,美味的秘密

準備好新鮮椰菜、南瓜、番茄、雞肉,打算為寵物親自炮製食物。不過牠並不領情,反而想念那天吃的狗糧。你不解,為何看上去乾巴巴、色澤跟牠大便一樣、氣味不怎麼討好的顆粒「食物」,總能魅惑牠的胃口?其實這一切,要由寵物心中的「美味」定義與人類不同,以及寵物食品行業如何研發出牠們想要的氣味與味道說起。

城市的氣味也能保留?

不論是書店、美食街或街巷,都有無法取代的獨特味道。這不單純是一種氣味,更是人類於空間留下的獨有遺產。然而隨著各地城市化,地方上的文化氣息因人口搬遷而逐漸消失。有見及此,有文化保育工作者嘗試提取屬於不同時代的氣味,作紀錄並永久保存。

日本的土產文化,造就 Kit Kat 的百變形象

Kit Kat 不是源自於日本,但日本手信中總不免會出現 Kit Kat,只因這種朱古力威化棒到了日本以後,不斷改良成日本風味,至今已出現多達 400 種口味,多變及廣度可以說是超乎想像,且經常加入地方元素,成為足以代表地區的土產。作家 Tejal Rao 最近在「紐約時報」上撰文,分析日本多變 Kit Kat 的成功之道。

Gloria Chung:一座城市的香氣

對於我來說,一座城市的香氣,往往和食物有關,巴黎是充滿牛油酥餅香,伊斯坦堡是複雜的香料味,地中海城市是海鮮的清新。可是一座城市的香氣(或者臭氣),當然比起食物還多,石屎、森林、博物館,甚至是紅燈區的香氣,都建構著城市的嗅覺地圖。可是嗅覺是最為人忽略的感官,以往人類要打獵生活,非常依賴 primal sense,嗅覺非常重要,因為可以嗅到獵物的所在,如今我們已經不用再靠打獵,因此這種感官愈來愈退化。

商業秘密:味道的幻覺

飲食是僅次於性的多元感知體驗。曾有科學研究聲稱味覺是由位於鼻腔的嗅覺感受體主宰,而味蕾的功能其實只佔一小部分,因此,感冒或呼吸道塞住的時候,味覺會大打折扣。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教授 Charles Spence 進一步認為,至少一半的飲食體驗,是由視覺、聽覺、觸覺所帶動。他的研究,更將此一理論提升到神經科學的層次。

怎樣防止微波爐叮走食物風味?

每朝返工返學,微波爐早已成為早餐好幫手,貪其方便省時;冷凍食品如燒賣雞翼意粉,幾分鐘內悉數完成加熱。但原來,同樣的冷凍食物,用微波爐比起其他加熱方法處理,更易失去應有的味道。問題出於微波爐以震盪水份子加熱的原理,難以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與糖類產生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

如何才懂形容氣味?

如果要你形容氣味,除了香和臭,還能用甚麼字詞表述?人類的嗅覺不怎麼靈敏,因而有些需要用上嗅覺的任務,我們會依靠其他動物幫助,如緝毒犬和搜尋黑松露的豬。視覺上,人類有豐富的語言來形容事物形態和顏色,與命名氣味差一大截。人類學家懷疑這是靈長類大腦,權衡視覺處理能力和嗅覺利益的結果。但最近刊登在「當代生物學」期刊的研究,結果顯示有些人之所以不精於分辨或描述氣味,是在於這些字詞對於說話者作用大不大。由於氣味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重要,結果大多數語言對他們來說都沒有描述氣味的抽象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