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是一種處理不當就能致命的美食,對被 2011 年核災破壞的福島漁業來說,牠們則是救星。當地漁民接受法新社訪問時指出,自 12 年前日本東北部發生災難級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熔毀後,已沒太多好消息,被稱為「福虎」(福とら)的虎河豚再次點燃他們的希望。
漁業
|共24篇|
海豚與人,有食齊齊搵
巴西南部城市拉古納(Laguna)有個漁業社區,長期與野生海豚一起捕魚,建立跨物種合作關係。科學家則首次利用無人機、水底錄音器材等工具,記錄當地人與海豚如何協調,發現成功合作的關鍵,在於兩者擅長閱讀彼此的肢體語言。
考古學家重構古代地中海漁業面貌
自從歷史學家 Thomas Gallant 於 1980 年代著書,表明貧瘠的古希臘海洋無法支撐重要漁業,便一直主導了學術界對古代地中海的看法,推測因很少河流流入地中海,以致浮游生物稀少,令海洋食物鏈欠缺基礎。然而,希臘的動物考古學家 Dimitra Mylona 質疑有關證據不足,於 90 年代攻讀研究生時已立志專研魚骨,希望重新發掘古代地中海文明實況。
呂嘉俊:香港的命運會跟鹹魚一樣嗎?
這標題不是甚麼比喻或暗示,是真真正正在說鹹魚,放進口裡吃的鹹魚。過去香港人多吃鹹魚,勞動階層尤其愛,無他,價錢便宜,鹹香惹味好佐飯,歌詞中「鹹魚白菜也好好味」正代表大家知慳惜儉而知足,獅子山下可以餐餐吃鹹魚,過簡單的生活。
日本鰹魚變肥,漁民卻感憂慮?
在日本,鰹魚是不可或缺的食材,可以生吃、曬乾製成各類食品,或作湯底使用。近兩年在高知縣久禮,漁民捕獲數量空前而且異常肥美的鰹魚。但當地人及專家並不為此而高興,因他們深知氣候暖化,鰹魚才會長胖,而過往已有不少魚類因海水變暖而消失。
極浪費,超恐怖的漁業
今年 2 月,法國海岸一艘荷蘭拖網漁船釋出 10 萬條死魚,鋪滿數千平方米海面。船主聲稱是由於拖網出現漏洞,環保組織則指責船主故意傾倒廢棄物。無論如何,如此景象只屬冰山一角,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數據顯示,2019 年至少有 23 萬噸廢棄魚被釋於歐盟水域,其中 92% 與拖網捕撈有關,而此數字只反映全球漁業浪費的一小部分。
【尊重生命】墨西哥漁民使用日本宰魚技術
每天早上,數百艘小漁船會聚集在墨西哥灣韋拉克魯斯(Veracruz)海岸線。多數漁民用網捕撈大量魚獲,魚一旦離開水面就會慢慢窒息死亡;也有漁民使用日本沿用幾個世紀的魚類屠宰技術「活締」(活き締め),減少對魚的創傷,魚肉保持新鮮的時間也因而較長,不但提高漁獲質素,更令當地漁業更可持續。
法羅群島,如何成功留住人口?
漁業是法羅群島主要產業。對當地出生的年輕、高學歷人士而言,外面天大地大,法羅群島或許留不住自己。當地一直嘗試推動經濟多元化,藉此留住年輕島民。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隨著群島經濟蓬勃發展,這個丹麥偏遠地區的人口增長強勁 —— 9 年內人口增長 12%,現在約有 53,613 人定居。
龍蝦戰爭:為捕撈權爆發的軍事衝突
龍蝦事關國家安全,你知、我知,原來法國和巴西都知。半個世紀前,兩國曾經為捕捉龍蝦爭執,法國堅持龍蝦是海洋生物,外國漁民可在公海捕撈,巴西堅持龍蝦是大陸架上的爬行動物,外國無權捕撈,繼而觸發俗稱「龍蝦戰爭」(Lobster War)的軍事衝突。
捕撈南極磷蝦為何有生態爭議?
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只有萬字夾大小,其身雖小,但處於海洋食物鏈的底層,角色卻相當重要。它為其他海洋生物,例如鯨魚、企鵝、海豹等生物﹐提供豐富營養。以生物質計算,磷蝦比人類還要多,單在南極的數量便有約 4 億噸。漁業界標榜捕撈南極磷蝦設有限額,屬可持續作業,但生態保育者則擔心,隨著磷蝦需求上升及捕撈增速,此舉仍有可能危害南冰洋的自然生態。
孟加拉以蠔作為防波堤
孟加拉南部島嶼庫圖布迪亞島(Kutubdia Island)正面對海平面上升威脅,陸地被淹浸,島民被迫撤離或是搬到地勢較高的地方。更甚是預計到 2050 年,多達 1,330 萬孟加拉人或因氣候變化而流離失所。為解救這樣的困境,當地研究人員嘗試用蠔礁作為自然防波堤,以延緩當地海平面持續上升的問題。
【圖解】全球漁業現況
魚類含豐富蛋白質,是部分人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到底全球人均食用了多少魚?
如何減少漁網海洋垃圾?
談到海洋垃圾,不少人想到塞著海龜鼻孔的飲管。但一份刊登在「自然」期刊的研究卻發現,太平洋垃圾 46% 的「成分」都是來自捕漁網。捕漁業和養漁業使用的漁網和繩具很多都是以塑料製造。它們會在耗損後掉落在海中,或被漁民直接棄置於大海。
智能漁網及探測器,助漁業可持續發展
逢年過節,飯桌上少不了海鮮,但大快朵頤的背後,卻是商業捕魚造成的海洋危機。拖網漁船的捕魚速度,遠快於魚量的回復,海豚和海龜更被困於龐大的魚網中。一項調查指出,2017 年全球超過 3 分 1 漁獲被列為過度捕獲,以發展中國家最為嚴重。歐盟希望透過投資創新科技,如智能漁網和掃描技術,藉以解決問題。
中國捕漁船,向拉丁美洲進發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這句話或也適用於海洋。中國漁船從東亞到西非四出捕魚的行為,被評為耗盡自家附近區域漁獲後,出動龐大捕漁船隊進入其他國家海域,令魚類資源枯竭。近期,拉丁美洲地區包括厄瓜多爾的科隆群島、秘魯以及智利海域,均發現大量中國漁船蹤跡。
【行開下】來看法羅群島的疫下經濟
漁業是法羅群島賴以生存的方式,魚類佔當地所有出口商品 90%,帶動經濟蓬勃發展。近年當地亦積極發展多元經濟,但武漢肺炎不僅影響魚產品出口,更打擊旅遊業這個正待增長的行業。
旅客不來了,峇里島怎麼辦?
武漢肺炎令全球旅遊業停擺,以此作為最大產業的地區要怎麼辦?據「紐約時報」報道,在印尼峇里島的度假勝地,許多工人被迫停工,他們選擇回到故里,以傳統漁業及農業維生。
乾旱加疫情,等於湄公河糧食危機
較早前的科學研究表明,過去一年,中國在湄公河上游的堤壩限制了河流流量,導致湄公河下游經歷嚴重乾旱。禍不單行,湄公河下游國家及漁農業人口,還要承受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下,受破壞的糧食供應鏈。在大米及其他主要食品價格波動之下,當地農村社區能否負擔糧食價格,漸成疑問。
福島核廢水入海?是「沒有」還是「未有」?
日本前環境大臣原田義昭在上週二臨卸任前夕,就福島核廢水處理問題指出「只能排入大海」,言論引起福島漁業協會不滿。接任的小泉進次郎隨即到當地訪視,並向公眾致歉,但據英國「衛報」報道,福島漁民仍對此事感憂心忡忡。
漁業也可工業式生產?
環境污染、極端天氣,糧食的供應開始不穩,食品安全亦成問題。是以近年種植業思考轉移到室內,並以技術控制生產過程及產量,緊接著漁業亦趨向用室內人工方式養魚,往後魚類也可以工業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