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香港的命運會跟鹹魚一樣嗎?

A+A-
以往香港海邊漁村都有漁民自家曬鹹魚,如今不只沒有漁民,連漁村都不見了。

這標題不是甚麼比喻或暗示,是真真正正在說鹹魚,放進口裡吃的鹹魚。過去香港人多吃鹹魚,勞動階層尤其愛,無他,價錢便宜,鹹香惹味好佐飯,歌詞中「鹹魚白菜也好好味」正代表大家知慳惜儉而知足,獅子山下可以餐餐吃鹹魚,過簡單的生活。

今天你想過簡單生活可不容易。鹹魚價錢年年升,10 多年前隨便買一尾鹹魚,已貴過新鮮魚,餐廳少賣,久而久之,愈來愈少人吃,但為甚麼過去的庶民美食,今天會漲價到此呢?或者要從整個行業的發展說起。

如果大家有印象,該記得西環德輔道西一帶以往叫作鹹魚欄,只是後來改稱為海味街。60 年代是鹹魚欄最興旺的時間,當時香港確實是個漁港,漁民捕魚回來,沒冷凍設備,便將鮮魚加鹽醃以作防腐,種類按季節而定,馬友、鰽白、鮫魚、牙魚和百花鱸,都是本港常見的魚種。

漁民把這些半製成品帶回岸上,行內人稱為水鹹,一尾尾淺醃過的鮮魚便會交給師傅,這些鹹魚師傅通常在舖後加工,再將魚插入鹽繼續醃,醃的時間要拿捏精準,醃不夠,魚肉難發酵,不能做成霉香效果;但醃太久,會太鹹,失去鮮香。

醃好的鹹魚,就放在唐樓的天台中日曬,經陽光曬過的鹹魚,色澤金黃,鹹香鮮活。切一件放在飯面蒸,幽遠沉香,滋味十足,若選鰽白鹹魚,骨雖多但味鮮甜,先蒸熟後再慢火煎,如老師傅所說「鹹魚臘肉,見火就熟」,煎至金黃再加點砂糖吊味減鹹,這片甘香惹味的煎鹹魚是人間極品,配白粥白飯皆一流。

可惜後來政府監管唐樓天台用途,很多商家改去工廠製作鹹魚,少了日曬,風味頓失。到 80、90 年代,國內改革開放,很多廠家北上,碰上香港水域漁獲大減,鹹魚師傅都選擇離港尋找出路。當時冷藏設備已普及,捕魚船可把鮮魚從東南亞送來香港,毋須醃製,這對鹹魚業亦是一大打擊。

用薑絲在飯面蒸鹹魚,可算是香港人自小到大的回憶。

鹹魚師傅和廠商於是改向亞洲其他漁獲充足的地方發展,貪其人工低。現在香港常買到的鹹魚,多來自孟加拉、緬甸等地的廠房,但始終山高皇帝遠,要找出高質的鹹魚的確不易。特別是曬鹹魚的過程,常會有蒼蠅在魚肚和魚頭位產卵,過去香港漁民手工好,會製作密肚鹹魚,像做木乃伊一樣,挑走魚內臟而不開魚肚,又會細心在魚頭和魚鰓位包上報紙,以防蒼蠅產卵。如今這些技術近乎失傳,而且很多無良商家,不理後果,寧願簡單在鹹魚上瘋狂噴加防腐劑以驅趕蒼蠅,卻不花工夫製作密肚鹹魚,下太多化學物,味道一定失真且不健康,加上越洋到港,成本大增,在價錢貴而味道差的情況下,愈來愈少人吃是必然定律。

鹹魚本來是充滿香港特色的食物,從中還延伸出鹹魚頭豆腐湯、鹹魚肉餅、鹹魚芥蘭煲、鹹魚雞粒炒飯等非常港式的食物,但正如香港很多產業一樣,我們輕易放棄了過去引以為傲的事情,我們一手破壞了從前創造出來的價值。鹹魚業可以是一個啟示,見證一整座城市的高速發展,物流運輸對飲食世界的改變,只是時間沒有記下,誰人為此快樂過,誰人為此犧牲過。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