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衝突中求存的年輕一代,這一年來過著不安穩的生活,*CUP 訪問了 7 名仍留在烏克蘭的年輕人,從前線救援到民間義工,各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些人目睹戰爭殘酷,承受失去至親好友的傷痛,所造成的心理影響難以想像。年輕人被迫一夜成長,戰爭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隨著交戰時間拉長,他們如何重新思考未來?
戰事
|共19篇|
【俄烏戰爭一週年】俄羅斯網絡戰為何未如預期?
網絡戰被視為現代戰爭的新常態,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網絡攻擊的陰影一直籠罩著歐洲國家,但戰爭開打近一年,有分析認為俄國發動的網絡攻擊成效有限,沒有令烏國陷入全面癱瘓。網絡戰並未在這場戰爭中決定生死,原因為何?
【烏克蘭戰爭一週年】無人機之戰:改寫未來戰爭形態
戰爭初期,烏克蘭曾徵召一名 15 歲少年操控小型無人機協助定位,他將拍下的照片以及俄羅斯部隊的座標傳給烏軍,助其殲滅敵軍,阻止俄軍向首都基輔推進。戰事持續一年,俄烏雙方在對戰過程大量使用無人機,民用軍用、大中小無人機通通成為這場戰爭的重要工具。這些無人機從何而來、如何運用,又如何改變未來戰爭的形態?
【烏克蘭戰爭】勸敵投降熱線,24 小時為俄服務
去年 9 月普京宣佈動員 30 萬平民作戰,迫使全國男性作出生死決擇。烏克蘭政府趁此機會,開設名為「我想活下去」的熱線供俄人投降。當局表示,每天收獲 50 至 100 通來電,至今超過 6,500 名軍事人員以此投降。而計劃的代言人,正是「棄俄投烏」的成功例子之一。
長沙焚城浩劫,誰為人禍負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有數座城市遭逢最徹底破壞,除蘇聯史太林格勒、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還有中國的長沙,但長沙的滅頂大火,兇手竟然不是日軍,而是國民政府的官員。在事後的問責過程中,三名低級官員被判死刑,最高負責人卻輕輕放過。世上不少名城有著類似命運,城市人面全非,當時的主事人或人們,卻慢慢可做回「普通人」。
陶傑:烏克蘭戰爭進入最後階段
俄國至今已經損失了 300 架戰機,導彈消耗量大,對烏克蘭的制空權早已削弱,地面部隊又亂作一團,這場仗不知如何打下去。
【烏克蘭戰爭】俄國大徵兵,應召者在想甚麼?
距離普京宣佈徵召 30 萬預備役已超過一個月,有人逃離國家,有人縱火燒毀徵兵中心,甚至有人在徵兵中心近距離槍擊軍官。從 9 月 21 日宣佈到 26 日,短短幾日內俄國至少有 17 宗針對徵兵中心和行政大樓的襲擊事件。其他走入徵兵中心應召的俄羅斯人,對烏克蘭戰爭和徵兵命令又有甚麼想法?網媒 VICE 就成功到訪莫斯科一所徵兵中心,詢問這些新兵想法有何改變。
何謂戰術核武?對烏克蘭戰爭有甚麼意義?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烏克蘭東部戰場失利,威脅將運用所有武器系統,包括戰術核武(tactical nuclear weapons),以維護其領土完整。美國南加州大學國際安全學家 Nina Srinivasan Rathbun 研究核武限制、防擴散及其高昂成本已 20 年,他指出俄國擁有不受國際條約限制的龐大戰術核武庫,並解釋它與戰略核武(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的分別。
【烏克蘭戰爭】明知無為也為之:基輔人就核災作準備
普京 70 大壽翌日,象徵俄羅斯兼併事件的克里米亞大橋被炸。烏克蘭舉國歡騰,唯獨首都基輔振奮不了多久,因為居民害怕招致更嚴厲的報復。尤其是上週一俄軍向當地發動連串導彈襲擊,令很多基輔人爭相「超前部署」,但求萬一真受戰術核武攻擊或有核電站遇襲,仍能保住性命,即使明知機會渺茫也好。
【烏克蘭戰爭】俄羅斯人離境避兵役,哈薩克是否願意接收?
自俄羅斯總統普京上月頒佈局部動員令,徵召 30 萬人作為預備役軍人後,鄰國哈薩克成為俄人躲避兵役的主要目的地。但隨著人潮大量湧入,這個中亞國家在公共服務及對俄外交關係上,均變得更為緊張。
【烏克蘭戰爭】該在甚麼時候談判?
SpaceX 創辦人馬斯克在 Twitter 提出結束俄烏戰爭的和平方案,包括在聯合國監督下,重新在俄羅斯佔領的 4 個烏克蘭地區舉行公投、克里米亞正式成為俄羅斯一部分、烏克蘭保持中立等。其提議獲克里姆林宮稱讚「非常積極」;但澤連斯基早前強調,只要普京仍掌權,烏克蘭就不會與俄羅斯作任何談判。以談判結束戰爭相信是不少人的願望,但何時才是對的時機?
中日邦交正常化 50 年,在華遺孤仍待認祖歸宗
中日邦交正常化 50 年,兩國領袖互發賀電。與此同時,遺華日僑的處境再次受到關注。當年被送往「滿洲國」的日人於戰後逃難,不少死於飢餓或疾病,令子女被留在中國,在歧視下成長,窮一生去尋根。大部分遺孤終獲日本政府承認身份,卻因不諳「母語」而難以融入「祖國」生活;少數人則仍在癡癡等待,只盼死前能認祖歸宗。
【烏克蘭戰爭】解讀普京劇本:局部動員與公投是甚麼盤算?
面對在烏克蘭節節敗退,普京昨日發表電視演說,下令局部動員 30 萬預備役士兵,又支持俄佔地區公投加入俄羅斯。有傳媒評論推測,普京可能借吞併烏克蘭領土,把烏軍光復行動扭曲成對俄羅斯的侵略,自我實現「西方亡我之心不死」的陰謀論,為全面動員和正式宣戰鋪路,為普京最不願意下的決定。
鴻若遠:「機器人:英雄不會死」—— 不打國際線,自己土地自己守
故事在民族討論中也帶出了一個問題,就是你看似很重要的問題,其實在外國沒多少人關心,所以你自己的價值觀,就得由你自己來堅守,你可以希望別人聲援,卻別奢望別人會來拯救。如果你是這 2 年才睡醒,開始留意政治和國際新聞,這個電影很值得找來看看。
【烏克蘭戰爭】俄國極右宣揚戰事失利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德國流傳著陰謀論「刀刺在背」(Stab-in-the-back),認為國家在戰爭付出的努力,早被國內的共產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和猶太人破壞。時至今日,類似「刀刺在背」的陰謀論重新浮面,不過地方換成在俄烏戰爭中接連失利的俄羅斯。拉脫維亞俄語媒體 Meduza 調查編輯 Alexey Kovalev 指,俄國內不同背景的極右分子、軍人、記者等,正推動戰爭升級,包括要求使用核武。
戰火蹂躪農地,烏克蘭人冒死重新耕作
全球最大小麥、粟米及葵花籽油生產地之一、素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遭受俄羅斯侵略近 3 個月以來幾乎無法耕作、生產及出口,多達 3 成農地仍被佔領或不安全。部分逃避戰火的農民現已回家,想要拾起犁,重新種植作物。雖然田地受損、收成難以外銷,甚至性命仍受威脅,他們依然決心復耕。
廚房部隊:養活烏克蘭的抗爭力量
俄烏戰火不斷,烏克蘭國內的廚師、餐廳老闆和麵包師正團結起來,組成「廚房部隊」為軍人和平民提供膳食。
過濾營 —— 重現人間的二戰恐怖工具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日前表示,開戰以來已有逾 100 萬人從烏克蘭「疏散」。但烏國官員指控,俄軍從侵佔城市帶走數十萬平民,並在強行送俄之前,把他們囚禁於「過濾營」之中,逐一篩查政治立場。有分析指,這類拘留所曾為二戰時期的蘇聯所用,堪稱駭人恐怖。如今普京重施故技,背後的用意何在?
摩爾多瓦分離主義地區受襲,會是俄烏戰爭的新危機?
烏克蘭戰爭繼續是全球焦點所在。不過,早前有觀察人士推斷,俄羅斯下個目標,可能是烏克蘭西南部鄰國摩爾多瓦(Moldova)。本週二便傳出俄國支持的德涅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地區分離主義勢力所在地發生爆炸,可能是俄國的偽旗行動。事件引發憂慮,俄羅斯會否重複藉頓巴斯地區挑起戰爭的模式,將戰線延伸至摩爾多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