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邦交正常化 50 年,在華遺孤仍待認祖歸宗

A+A-
中日邦交正常化成為在華遺孤回國的契機;圖為 2018 年「福岡縣歸國遺華日僑會」會長木村琴江進行演講。 圖片來源:福岡市東箱崎公民館ブログ

中日邦交正常化 50 年,兩國領袖互發賀電。與此同時,遺華日僑的處境再次受到關注。當年被送往「滿洲國」的日人於戰後逃難,不少死於飢餓或疾病,令子女被留在中國,在歧視下成長,窮一生去尋根。大部分遺孤終獲日本政府承認身份,卻因不諳「母語」而難以融入「祖國」生活;少數人則仍在癡癡等待,只盼死前能認祖歸宗。

二戰時期,大批日本人被政府以「開拓團」或「青少年義勇軍」的名義,送往時稱滿洲的中國東北地區,估計數目超過 32 萬。直至 1945 年 8 月蘇聯攻佔滿洲,日人四出逃難甚至集體自殺,而在這期間失散或遺下的幼兒,往往由中國家庭收養。截至 2022 年 8 月,日本政府認定 2,818 名在華遺孤,提供短期返國、回日定居及生活補助等支援,其中 2,557 人以永住身份返日,包括現居廣島市的川添瑞江。

川添瑞江獲日本政府認定為在華遺孤,她一直保留 5 歲時的「全家福」(左),受訪時提及一家離散的往事,更忍不住抹淚。 圖片來源:川添瑞江/NHK、厚生勞動省

川添生於 1938 年時稱滿洲的吉林省,日本戰敗後與家人逃難,但父母和妹妹在路上相繼去世,她與姐姐則分別被兩個中國家庭撫養。川添雖與中國男性結婚生子,但 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燃起她「回鄉」的希望,遂去信日本大使館表明身份。等了 20 年,54 歲的川添終獲永住權,返日後卻因「身為日人卻不懂日語」而感到悲哀,於是決心學習,更在 72 歲以遙距方式高中畢業,至今仍常為學生演講。她表示:

遺華日僑的事,大家都不知道,很高興能讓孩子們明白這些。我極之討厭戰爭,還因此父母雙亡成為孤兒。若能告訴大家戰爭是怎樣的一回事,那就好了。

只是在華遺孤多在中高齡才「回鄉」,沒多少人能把日語學得很好,生活上多感孤立。「中國.四國遺華日僑歸國支援.交流中心」去年底進行調查,145 個受訪日裔孤兒或其子女的家庭當中,13% 和近鄰毫無交流,33% 從未參加地區活動。像是居日 26 年的大沼靖子,從來沒怎和近鄰來往,便是因為日語不靈光。年近八旬的她坦言:「我痛恨戰爭,沒打仗的話,我家也能跟普通日本人一樣,過著尋常生活。」

但能夠如願歸國,已是不幸中之大幸。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19 年在黑龍江、吉林及遼寧,大約 200 多人欠缺充分證據以示為日本人所生,苦於尋求當局肯定。3 年過去,獲承認的在華遺孤未有增加。相關人士解釋,當局必須審慎應對,以防有人藉假證供取得身份。但隨著申請者和證人年事漸高,神戶大學社會環境論教授認為,應該採取更為靈活的確認方式,而非以找到遺孤的近親和戶籍為主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