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戰術核武?對烏克蘭戰爭有甚麼意義?

A+A-
10 月 13 日,烏克蘭士兵在遭俄羅斯導彈轟炸過的建築搜尋死者遺體。 圖片來源:Carl Court/Getty Images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烏克蘭東部戰場失利,威脅將運用所有武器系統,以維護其領土完整,當中包括戰術核武(tactical nuclear weapons)。美國南加州大學國際安全學家 Nina Srinivasan Rathbun 研究核武限制、防擴散及其高昂成本已 20 年,他指出俄國擁有不受國際條約限制的龐大戰術核武庫,並解釋它與戰略核武(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的分別。

數字上的區分

戰術核武,又稱戰地或非戰略核武,用來對抗戰場上壓倒性的常規軍力,如大型步兵和裝甲部隊;雖欠缺劃一定義,但其爆炸當量(以千噸為單位)通常由 1 千噸到大約 50 千噸(戰略核武為 100 千噸到超過 1,000,000 千噸)、使用短程運載工具,射程大多低於 500 公里。因其威力與愈趨強大的常規武器相若,英、法兩國已消除其戰術儲備;而巴基斯坦、中國、印度、以色列和北韓皆擁有多種戰術核武。

俄羅斯保有最多戰術核武,估計約有 2,000 枚。因俄國的常規武器技術落後於美國,所以比美國更依賴戰術核武,並多數部署於空對地導彈、短程彈道導彈、重力炸彈、由中程和戰術轟炸機投放的深水炸彈,或海軍反艦和反潛魚雷上。俄國採用了許多這樣的短程導彈系統,特別是以 Iskander-M 轟炸烏克蘭;加上核爆炸比化學爆炸的威力高出 1,000 萬到 1 億倍,更會留下致命的輻射沉降物,引起國際高度關注。

定義不同,後果一樣?

俄羅斯曾在今年 8 月於莫斯科展出可以攜帶核彈頭的 Iskander-M 短程彈導導彈系統。 圖片來源:Pavel Pavlov/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戰術核武有別於戰略核武,並非以徹底反擊或核保護傘來威脅互相摧毀。自冷戰結束至今年 1 月,美國和俄羅斯均減少了核武庫存量,美國由大約 19,000 減至 3,700;俄羅斯由約 35,000 減至 4,480。但俄國不願就非戰略核武進行談判,而戰術核武至今仍未包含於軍備控制協議中;加上國際公認大規模核戰的後果不堪設想,令戰略核武在超級大國之間逐漸失去核威懾的價值,而更有機會改以戰術核武加強核威懾。

然而,2018 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 James Mattis 曾言:「我認為不存在戰術核武之類的東西。任何時候使用核武都會改變戰略遊戲規則。」美國更譴責俄國所謂「升級到降級」(escalate to de-escalate)原則 —— 運用核威懾力防止武裝衝突進一步升級及擴大戰爭。儘管專家意見分歧,當中有指俄、美的核戰略側重於威懾,一旦任何一方首先採用核武,也會引發大規模核戰;換言之,俄國如對美國或北約的常規戰爭威脅使用戰術核武,也將可能引來報復性的核反擊。

核武對俄烏戰爭的影響

Rathbun 認為,俄國在烏國使用戰術核武不會達到任何軍事目標,還可能污染俄國一直聲稱為其歷史帝國一部分的領土,並擴散至俄國本身。這將可能令北約直接作出干預,並破壞俄羅斯的國際形象。

普京上月在烏克蘭四地舉行公投,再先發制人宣佈四地納入俄羅斯,以防烏克蘭重新奪回領土,繼而宣稱將不惜使用核武來保衛新領土。Rathbun 相信此做法已超出俄國的核戰略範圍,更指普京一直強調威脅使用戰術核武並非虛張聲勢,是因為從戰略角度分析,使用它們並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