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共12篇|

從「人頭戀+10」,倪匡看「自己」

作家倪匡逝世,日前遺體已火化,不設儀式不發訃聞。長存讀者心中的倪匡,或許是言談幽默、哈哈大笑的他,但他曾表示:「性格就如靈魂一樣虛無縹緲,解剖一個人,解剖得怎樣仔細也找不到性格出來。」「衛斯理」系列一再強調,人性複雜難以估計,甚至成為外星人的研究觀察對象。人性其中一個複雜之處,在於「自己」是甚麼。其小說集「人頭戀+10」裡,10 個以『自己』為主題的短篇,或者可以一窺倪匡對「自己」的理解。

「教父」50 周年:理想幻滅的成長殘酷物語

正值上映 50 周年,經典電影「教父」(The Godfather)今年將推出 4K 超高清修復版。有媒體研究學者指出,電影以 40 至 50 年代美國黑手黨為背景,反映的卻是 70 年代理想主義幻滅的社會情緒 —— 故事中滿懷理想的年輕世代,長大後淪為自己最鄙視的成年人,這種宿命是電影成為經典的原因。

Neo:半澤直樹 —— 買股票也是一種支持

明明在問買哪種股票才好,半澤卻說「選那種(愛到)想要給他們寄情信的公司吧」,妻子也禁不住笑了。誰知道就這幾天,香港人倒是身體力行做到了。「蘋果日報」的創辦人及多名高層被捕,辦公大樓遭受「抄家式」搜查。事發不到半天,該紙的股價卻飆升逾 300%,翌日更漲近 1,000%。

Neo:要走還是留?BG 的島崎和演他的木村

島崎作為一個離了婚剛失業的中年單親老爸,為理想堅持之前,先要為獨生子打算。他不能死更不能窮,至少要供兒子唸完大學才行。所以島崎已經想好,租個又殘又小的單位,獨力接些有點賺頭的工作就算。揮別過去務實賺錢,這是島崎的考量,也似是木村本人的考量。

鄭立:我都做得到 —— 曾幾何時,香港的小孩子可以對未來充滿夢想

13 歲的兒童想當記者…… 也真的去體驗,在以前本來是理所當然的事,又有甚麼不對呢?不對的,是那些把 2020 年的今天,變成連兒童有夢想都覺得詫異的時代的大人吧。靠政府的不義之財養的狗,有甚麼了不起呢?

方俊傑:「搖滾青春頌」—— 英國青年的熱血追夢記

看完電影,如果你為人子女,你或者會了解多一點淺藍父母的想法,了解他們為甚麼被剝削也打不還手;如果你為人父母,也希望你可以接受世界不斷進步,你的一套,不可能強加在新一代身上,除非,你想你的兒子跟自己一樣捱苦。

藝評:「青春的角落」—— 對「青春」的苦澀回眸

劇本以「Corner」解散的經過作為線索,描繪「青春」的脆弱易逝,帶出青年難以堅持理想、尋求愛情的挫敗與無力之感,有關內容頗能喚起觀眾共鳴。況晴(黎瑩影飾)請求加入「Corner」之時,組織與學校協議的免費租約即將屆滿,而各成員也將畢業,他們必須決定是否讓「Corner」繼續運行。編劇借「Corner」持續與否的爭論,展現各成員在理念上的衝突與矛盾,亦借各成員之間的愛情關係,寫出青春時的愛情因現實情況而無法萌芽,各人的感情與友誼隨著「Corner」解散而無疾而終。文本中對青春逝去的深切懷念與追憶,加上導演配合得宜的舞台調度,令不同背景的觀眾仍能透過演出,找到那個只屬於自己的心靈角落,重溫或是繼續經歷那終將逝去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