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搖滾青春頌」—— 英國青年的熱血追夢記

A+A-
電影「搖滾青春頌」中,男主角受老一輩歌手 Bruce Spingsteen 的金曲啟發而一步一步覺醒,不畏家庭及社會打壓,堅持追求夢想;圖為劇照。

英國電影「搖滾青春頌」,原名叫 Blinded by the Light,本為歌名,出自 1973 年 Bruce Springsteen 的專輯。以國際層面來看,知名度當然遠遠不及「緣來自昨天」的 Yesterday。17 年前,導演 Gurinder Chadha 講錫克教女學生學踢波,片名借來當時得令的碧咸一用,叫 Bend It Like Beckham,香港順理成章改為「我愛碧咸」。年紀漸長,有料來說,對自己的信心應該會愈大,不用靠其他大牌的名字狐假虎威,正如不用靠警棍盾牌才尋找到自我價值。

Gurinder Chadha 當然有料,肯雅裔,英國長大,本為新聞記者,後來開設電影公司。「搖滾青春頌」跟「我愛碧咸」一脈相承,以 1987 年英國小鎮盧頓作背景,種族歧視問題嚴重,經濟不景的問題更嚴重,巴基斯坦裔少年想當個作家,但阿爸強迫兒子放棄追夢,主張逆來順受,做一隻只談搵食的豬隻便最好。少年接觸到老一輩歌手 Bruce Spingsteen 的金曲,在歌詞的鼓勵下,一步一步覺醒,不畏家庭及社會的打壓,堅持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

一早說過,我們活在看「多啦 A 夢:大雄之月球探測記」也可以對號入座的時代。看「搖滾青春頌」,共鳴感自然大到無法呼吸。盧頓不是今季才由英甲升英冠支倫敦球會,你是香港人,可能好想拿住本 BNO 過去避難;你是當地青年,只想離開,更何況是在失業失到不斷遊行示威的 80 年代?男主角個阿爸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冒險由巴基斯坦過來,勤力工作,安頓好後,滿足了,覺得維持安穩就最好,阿仔別要心頭高,過大城市讀大學,最好留低做醫生做律師做會計。似不似香港的上一代?由大陸避共產黨避到落香港,一生只求一家大細溫飽,其他小朋友追求理想、追求快樂是他們的事,自己的兒子只需要追求財富。問題是下一代沒有見過家鄉的苦難,一出生已經接受講求普世價值的教育,追求的,從來不止生存的層面。他們的父親,身在英國,還是把自己當成巴基斯坦人;兒子們,從來當自己是英國人,就算給排斥,也憧憬被認定,可以名正言順以英國人自居,是向前發展,不可能接受倒退。

故事是有點例牌,也例牌熱血。看完電影,如果你為人子女,你或者會了解多一點淺藍父母的想法,了解他們為甚麼被剝削也打不還手;如果你為人父母,也希望你可以接受世界不斷進步,你的一套,不可能強加在新一代身上,除非,你想你的兒子跟自己一樣捱苦。至於,深藍的,例如會拿著鎚仔入車廂攻擊他人的,沒辦法,稍有良知的也不可能理解。慘是慘在,90 年代的盧頓青年,可以從上一輩 Bruce Springsteen 的歌詞中,找尋到點點啟發、點點慰藉。留給 2019 年香港青年的上一輩歌手,可能是譚詠麟。不,譚詠麟是上幾輩了,還好,我們還有譚詠麟帶入行的阮民安。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方俊傑,利物浦球迷,前「壹週刊」生活組編輯。主打電影介紹、人物專訪、體育專欄、電視表。著有小說「失戀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