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夠分開負責的領域,「歷史博物館」專門展示考古資料和地區性的歷史;「文化博物館」專職大眾生活與流行文化,本應是適合的安排。現在無緣無故弄個「流行文化館」,實質又處於民俗和歷史的邊緣,不如稱作「文化考古博物館」更好。
明星
|共38篇|
紳士大哥:正義光環被粉碎,Mirror 因禍得福
Mirror 演唱會事故發生已經有約 1 個月,傷者要康復恐怕只能祈求奇蹟,對於發生這宗如此嚴重的意外,難免會讓人思考到對 Mirror 會否是一次致命傷?撇除心理障礙,單純以市場角度去看,我認為這次重大事故會有一個頗堪細味的結果走向。
方俊傑:「秘境探險」—— 寄望於年輕演員?
「秘境探險」(Uncharted)是一齣電影,也是一款電子遊戲。導演 Ruben Fleischer 即是「毒魔」(Venom)的那一位。你認為可以有甚麼期望?
紳士大哥:創造豬肉佬傳奇的市場神技與功虧一簣的死因
很多人到今天仍然覺得一位「豬肉佬」能捲起一陣熱潮是不可思議。然而從市場學角度看,這其實需要稱讚製造這陣熱潮的幕後團隊,因為他們的確成功地「造了星」。要不是整件事背後的客戶聲名問題,豬肉佬可能就此星途一帆風順。
林喜兒:Pam & Tommy —— 轟動一時的影帶外流事件
劇中形容「VHS is flu, but internet is plague」,那麼社交媒體是否 pandemic?Pamela Anderson 的不幸事件,其實一直也在發生。
方俊傑:紅色通緝令 —— 如何拍好一齣賀歲片
真可惜「紅色通緝令」(Red Notice)被安排在 11 月上架,不是 2 月。它根本在示範如何拍好一齣賀歲片,由片名已經在暗示派利是。
廖康宇:看「梅艷芳」,想香港的黃金年代
究竟梅艷芳的故事,在今天的香港還可以怎樣訴說出來?年青的一代又會如何看待梅艷芳?認識這個「梅艷芳」後,會否改變社會對於 80 年代香港的想像?這些問題使筆者對「梅艷芳」的上映變得非常期待,同時亦在此邀請廣大讀者一同在戲院尋找答案。
曾詩敏:從「梅艷芳」中看香港、看時代
看這電影,看的根本不只是梅姐的傳奇,更多是看香港,看時代,看生命這回事。
串流大行其道,韓國唱片卻愈賣愈多?
串流普及以後,CD 幾乎淪為「化石」。但在南韓,自 2016 年起唱片愈賣愈多。銷量榜營運商 Hanteo Global 的最新報告指出,今年首 6 個月 CD 的銷售量比去年同期增加 34.25%。這歸功於 K-pop 熱潮,以及其追星文化 —— 買碟就要買複數。因為偶像的名氣,以及對偶像的熱愛,均要用數字來衡量。
為甚麼人們如此沉迷於明星感情生活?
日本國民偶像新垣結衣與銀幕拍擋星野源閃婚,消息傳出後,震驚東亞,令無數粉絲心碎暴動。明星也是人,結婚是很平常的事,何況我們又不認識他們本人,但聽到明星結婚的新聞,人們總會異常失落或者高興。過去就有心理專家嘗試解釋,人們何解如此沉迷於明星的感情生活?
曾詩敏:體育明星應該講政治嗎?
有人說體育應該跟政治分開,那麼體育明星應該避談政治嗎?
Neo:演員、歌手和明星
當許光漢是名「演員」,唱歌就是表現的輔助,像在「罪夢者」裡以一段邊走邊哼唱,表現對佈局手到拿來的輕鬆感。此時,唱功好純屬 Bonus,可以為演繹加分,也可以成為宣傳噱頭,受眾亦不會要求太高。但當許光漢成為「歌手」,唱歌就是專業的工作,以歌聲打動聽眾是其本分,MV 裡演得再好,亦只該用來錦上添花,而非為渲染力不足的歌曲本身作「補充加強」。
抗衡藝人自殺的模仿效應
近月,日本多位知名演員相繼輕生。有當地防止自殺機構表示,平均一日接獲 200 宗求助電話,而每當出現藝人自殺的報道,就有更多人受到「感染」。有的說「那麼厲害的人也想死了,那我也……」,也有說「跟我擁有同樣身世的人都無法堅持不去,我也撐不住了」。如何及時把他們拉住,「聆聽」是最簡單卻關鍵的一步。
人民幣和玻璃心,韓流如何取得平衡?
隨著韓國娛樂事業向外擴張,它亦成為亞洲國家的「火藥庫」,一張照片、一件 T 裇甚至一句說話,都足以引爆國仇家恨。 加上近代史中,經歷過外強侵略、殖民統治的歲月,宗教的影響力較在歐美社會為大。為免惹禍上身,大型藝能事務所均有一套行事「指南」,有關係者形容,當中「歸納了不同國家的工作團隊,在政治、宗教、歷史等敏感話題的對應方式」。
Neo:要走還是留?BG 的島崎和演他的木村
島崎作為一個離了婚剛失業的中年單親老爸,為理想堅持之前,先要為獨生子打算。他不能死更不能窮,至少要供兒子唸完大學才行。所以島崎已經想好,租個又殘又小的單位,獨力接些有點賺頭的工作就算。揮別過去務實賺錢,這是島崎的考量,也似是木村本人的考量。
紅眼:武田真治的逆襲
木村拓哉人氣廿年不減,一直是天王巨星,武田真治的丰姿卻只紅了一時,90 年代過後便無以為繼,於影視圈中默默浮沉。
紅眼:東出昌大的啟示
壞事情來得太多,近期相對比較 Juicy 一點沒那麼壞的「壞消息」,應該是日本著名男演員東出昌大鬧出婚外情,過去多年努力經營的早婚、顧家、無緋聞,用心工作賺錢的好爸爸好男人形象,就跟北京過年前聲稱武漢疫情「絕對安全受控」一樣,一夜之間完全粉碎。
紅眼:Grand Maison 東京,Grand Acteur 木村
作為星級藝人的老字號,「Grand Acteur 木村」的經營之道殊不容易。年中無休,保持笑容,而且每年新劇都有收視壓力,想來,木村拓哉都真的食過不少夜粥。
K-pop 明星共通點:抑鬱?
韓國歌手雪莉近日於家中去世。有指雪莉因不堪網上人身攻擊及抑鬱,最終選擇自殺。前韓國「國民日報」記者權準協於美國 Vice 媒體撰文談及雪莉一事,憶述自己過去任職報道 K-pop 新聞的文化記者時,曾採訪不同 K-pop 明星。在訪談中,權氏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抑鬱。
威權政府的軟性手段 —— 群星匯沙特
音樂大同,無遠弗屆,遠至中東的沙特阿拉伯,國民亦深愛流行音樂。自沙特王儲薩勒曼理政起,發起連串社會改革,當中亦包括娛樂事業。沙特近年熱衷邀請國際巨星蒞臨,受不少年輕人支持。然而,有人權家抨擊,沙特之所以廣邀歌星演出,只是威權政府維繫權力的手段,藉以爭取年輕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