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從網址、電郵域名以至網絡流行語,各式各樣有如神秘密碼的數字組合,應用情況甚至比文字還要普及,亦成為一大網絡文化。自由撰稿人 Mithila Phadke 於 BBC 寫道,當他搬到北京後,注意到大家在生活中都非常流行這些數字謎語。他跟一些美國朋友同樣感到疑惑,並進一步探問,既然都是縮寫,為甚麼不直接使用英文字母呢?
網絡文化
|共9篇|
Moyashi:今日我最慘
香港人總覺得日本的樓價低,等於日本人生活必定非常幸福,最起碼也比香港人好。彷彿房價是世上唯一的社會問題,只要房價相對夠低,那裡就是桃花源。日本沒有房價問題,地方都市房屋多過市民,這個不是天堂,在日本人眼中反而是國家衰退、前路不明卻不見退路的地獄。
唐明:網絡語解放情感表達力
如果和這位評論員有同感,就不難明白今天中文網絡流行語的「火星化」 ,網民自創的強烈情緒表達譬如「表演一個原地爆炸」,「光速升天」,「內心幾乎是崩潰的」,「獻出我的膝蓋」,「尖叫爆哭」,或者在前面在加上「旋轉/跳躍/窒息」之類的前綴,或者乾脆回歸最原始的「啊啊啊啊啊啊」(字數無限)。
看圖有聲?你可能也有聯覺
看書看得出味道、摸得到顏色的「聯覺」人,驟聽稀奇怪異,早期更曾是英雄劇和科幻小說題材,但原來聯覺人比我們以為的常見得多,例如平日我們所說的「看圖有聲」就是聯覺的一種,而且最新研究更發現每 5 個人就有 1 人有這種通感情況。
證供太多 Emoji,資深律師也投降
從手機通訊軟件到社交網絡,以至各種直播平台,嬉笑怒罵的 Emoji 滿天飛早非新鮮事。但 Emoji 可否完全取代文字,甚至成為一種新文字?現實中可能剛好相反,Emoji 往往觸發爭論,釀成不少對簿公堂的尷尬局面。專職拆局的律師本身不怕咬文嚼字,但法律條文寫得一清二楚,Emoji 則無棱兩可,孰是孰非,讓專業人士也大表頭痛。
Gloria Chung:2018 年的副刊記者應該是怎樣 —— 我們不要小編,要記者
一年伊始,我在思考副刊記者應該怎樣幹下去。今年剛好我當記者十年了,摱車邊,經歷了最好和最壞的時期。由紙媒當道,仍然有所謂公信力,到現在網媒時代,拍片是真理,身邊好多記者編輯朋友,都轉型了。
玩命自拍:「極限運動」的大限
極限運動近年成為社交網站的出位之舉,不過,日前證實玩出人命,中國著名極限運動玩家,年僅 26 歲的吳永寧,於湖南長沙的大廈天台失手從高空墮下。死前片段於網上廣傳,震驚整個中國,而玩命達人的一聲慘呼,也喚醒了全球再度關注這一股在摩天樓邊緣玩命自拍的風氣。或者,討論的重要不再是他們為何這樣做,而是當他們爬到這麼高,距離這項極限運動的原意到底有多遠?
包大人:「抽水」Dos & Don’ts
「抽水」一語被用作形容伺機撿便宜的行為,近年更成為了公關必殺技。在政治舞台上,就熱門話題嬉笑怒罵的神級「抽水」高手當然是奧巴馬,而香港則以曾俊華、田北俊為代表。「抽水」易學難精,如拿揑不準,很容易釀成公關災難。
meme 股票市場:炒賣網絡紅與黑
meme 這一無處不在、難以解釋的網絡文化,它可以是一個滑稽的動圖、恰巧捕捉到別人尷尬一刻的相片、一段「不明覺厲」的文字、一個搞怪的漫畫、甚至是一個引人共鳴的 hashtag。它們來得洶湧,猝不及防的篤中你笑穴,然後悄悄淡出。Reddit 有網友發起 meme 股票市場,用「股價」追蹤每個 meme 帶來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