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被馬斯克收購後出現一連串變動,不少用戶擔心沿用多年的社交平台會就此倒閉。近日,醫生、科學家及公共衛生專家開始告訴他們在 Twitter 上的跟隨者,若平台從此停用,可以在哪裡看到他們所提供的資訊。
|共30篇|
空降大堆親信,Twitter 進入馬斯克時代
全球首富馬斯克私有化 Twitter 後,解僱多名高層、又解散董事局,如何重建新管理層成為下個焦點。多個消息指出,其多名親信及超過 50 名 Tesla 僱員已空降 Twitter,卻又惹來用人唯親的批評。
曾詩敏:人紅是非多,球星也會遭受網絡暴力
是「haters gonna hate」嗎?最近有個出自 Ofcom 及 Alan Turing Institute 的報告,統計 2021-2022 足球季首 5 個月,10 個最受網路暴力的球員中,有 8 位效力曼聯;英超球員在 Twitter 上,每 4 分鐘就有機會遭到網路暴力。
Twitter 還會繼續推動「無大台」 BlueSky 嗎?
全球首富 Elon Musk 私有化 Twitter 受全球關注,焦點落在社交平台的言論自由問題上,卻忽視 Twitter 投資的創新項目 BlueSky —— 建基於 Web 3.0 的研發計劃,通過開放協定嘗試建立「無大台」的社交平台,可望全面改寫社交網絡。收購消息傳出後,BlueSky 已澄清不在收購之列,正繼續獨立進行研發。
Elon Musk 成功收購 Twitter,然後呢?
全球首富 Elon Musk 成功以 440 億美元收購 Twitter,為史上最成功的槓桿收購行動之一。他曾經揚言,收購是出於捍衛言論自由原則,究竟這意味著 Twitter 將有甚麼具體改變?
「沉默就是敵人」:尼日利亞人以發帖對抗 Twitter 禁令
看不順眼就封鎖,大概是很多極權者的「施政」方針。尼日利亞總統布哈里疑因自己的帖文被刪,近日一聲令下便封了 Twitter 作為報復,司法部長更揚言會對設法使用者予以檢控。但禁得了平台,禁不住反抗。不少民眾持續發帖抗議,展示拒絕順服於專政之心,即使一字一句或許改變不了甚麼,但他們更加認同一則發帖:「沉默就是敵人。」
封鎖杜林普 —— 科技巨頭開創可怕先例
日前,美國總統杜林普發佈一則「將不出席總統就職典禮」的推文,Twitter 認為杜林普的支持者,或會將此理解成鼓勵他們相關場合上使用暴力,並以此為永久封鎖杜林普帳號的理據之一。如此「讀心」的理由,讓部分評論人士感到匪夷所思,保守派如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就警告科技巨頭的壟斷力量十分危險。擔心科技巨頭顛覆民主的,還有其他外國新聞工作者。
【*CUPodcast】「取消文化」危害言論自由?
在摩西律法中,若有女子犯了姦淫之罪,鎮上的人會一同向女子扔石頭,將她處死。石刑是以公權力進行的刑罰,沒有一個人會直接造成該名「罪犯」死亡。2019 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就將這種「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與古代石刑相提並論。
Fact Check 年代:社交媒體成為真理仲裁者?
在充斥假新聞的年代,事實核查已成為一門蓬勃產業。在選舉前後,社交媒體的核實工作一度掀起爭議,例如 Twitter 及 Facebook 就被指在選舉前限制轉發拜登次子亨特的醜聞;選舉後,Twitter 也以具誤導性為由,遮蔽杜林普多個貼文。有聲音就批評社交媒體的做法,比假新聞本身更危險。
攻入國際戰線:中國政府的 Twitter「外交」
武肺疫情一發不可收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月初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會上強調「要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展現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凝聚眾志成城抗疫情的強大力量」。中國一班外交官隨即「翻牆」,到 Twitter 發表利己帖文,並駁斥不利指控。
網絡輿論戰,中俄高下立見
中國認定有外國勢力操控香港近月的抗議運動,利用「暴徒」來威脅大陸主權,官媒更譴責香港「暴徒」「數典忘祖」,這種說法在大國防火長城內或許有效,在國外,則難以令人信服。媒體 Quartz 引述專家表示,此等做法極為笨拙,與俄羅斯在西方社交媒體上傳播虛假信息的行動,形成鮮明對比。
經濟衰退?他們卻不以為然
近月對經濟衰退的憂慮愈發增加,一些指標預示將有一個經濟難關。但與其慌張失措或亡羊補牢,很多美國年青人選擇「一笑置之」,透過在社交媒體發佈嘲人自嘲的 meme,以黑色幽默迎接沉重難關。反正當下已經這麼差,還有甚麼好慌張?
Moyashi:自焚式言論自由
這也是心靈雞湯類文字的通病,共通點都是充滿了無力感,錯的永遠都是受害者。世界的不合理無法「合理」地處理,所以只能夠處理自己。受害者改變不了世界,因為世界是絕對而不可逆的,唯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如果這算是和平自由,這應該是自焚式的自由,透過閹割權利與倫理價值去達成某種妥協。
陶傑:當西方的自由,成為西方自殺的利器
互聯網的開放,眾所周知,原意是促進一個更自由開放的民主世界,令資訊和言論,更難被一個極權壟斷。但十年以來,現況似乎適得其反。
Snapchat 玩完?得罪 KOL 等於自焚
得罪身為天后級歌手兼 KOL 的 Rihanna,隨時慘過被某國實施經濟制裁。社交平台 Snapchat 近日自行製造了一場公關災難,遭 Rihanna 發文炮轟,母公司 Snap 的股價即日暴跌 5%。這可謂禍不單行。因為上個月 Snapchat 改版之後,部分用家深感不滿。當中就包括了模特兒兼著名 KOL,Instagram 粉絲人數過億的 Kylie Jenner。隨著罷用 Snapchat 的言論,一條 Twitter 就換走了其 13 億美元的市值,影響力幾乎大過任何一件國際大事和外交風波。當然,亦有分析認為,大家只是過度被 KOL 搶走了視線和注意力。
州官放火:中國最大 Facebook 用家 —— 中共
杜林普本周訪華,各大媒體的焦點之一,是他能否在防火牆內盡情發 Tweet。結果這位「Twitter 總統」不負眾望,既在故宮打卡留念,還換了張新 Profile pic。這種公然翻牆的「特殊待遇」,其實也適用於中共政權。「紐約時報」報道,中國政府禁止民眾使用 Facebook,自己卻是 Facebook 的活躍用家,在這個擁有 20 億用戶的社交平台,向全球輸出其政治宣傳。
留言心理學:不留言的網民才是沉默大多數
「識睇一定睇留言」,一語道盡網絡文化下留言之於文章本體的重要性。好的留言可糾錯、可突破盲點,點石為金,為文章賦予新意義。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網媒編輯 Suzanne LaBarre 就深有體會:「有時單單一個留言就足以歪樓,影響讀者對整件事的觀感。」部分受夠撩事鬥非的留言困擾的媒體如「Popular Science」甚至一舉砍掉網站留言功能一了百了,犧牲網民理性討論的機會。究竟,是甚麼令網上留言開始變質?
致社交達人:#hashtag 正被淘汰
今年超級碗份外精彩,無論是反敗為勝的賽果,抑或 Lady Gaga 的震撼表演,都令人叫案叫絕。不過歡呼過後,研究人員分析超級碗時段的廣告,發現一個市場新趨勢:hashtag 似要過氣,URL 卻「鹹魚翻生」。
meme 股票市場:炒賣網絡紅與黑
meme 這一無處不在、難以解釋的網絡文化,它可以是一個滑稽的動圖、恰巧捕捉到別人尷尬一刻的相片、一段「不明覺厲」的文字、一個搞怪的漫畫、甚至是一個引人共鳴的 hashtag。它們來得洶湧,猝不及防的篤中你笑穴,然後悄悄淡出。Reddit 有網友發起 meme 股票市場,用「股價」追蹤每個 meme 帶來的熱潮。
Chester Ho:從杜林普到葉劉,Fact Check「後真相政治」年代
很久以前,人們仍然相信政治人物要有誠信,才能得到選民的信任。不過,在「後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年代,政治人物是否言而有信、說話有沒有根據,似乎不在重要。遠一點的英國脫歐公投,事後否認言論、走數的政客大有人在;剛過去的美國總統大選,杜林普經常說謊吹牛,但無礙選民投下信任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