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野木亞紀子像是新聞回顧一樣,把疫症從出現、爆發到大流行的經過,連同主角群的生活變化,按時序一一點出。導演甚至加插新聞片段,以虛實交錯的手法,令美栗與平匡更貼近觀眾,同為被武肺玩弄的可憐人。但玻璃心們不用太緊張,急於說野木是在抹黑、歧視,因為這位洞察世事的編劇,對日本政府、社會甚至人民的質疑,還要更大更多。
社會議題
|共7篇|
包大人:「羅馬水池」事件的啟示
上星期鬧得熱烘烘的「羅馬水池」事件,在公關新聞和社會運動的角度來看,十分有趣和具啟發性。
Moyashi:活動議題騎劫指南
6 月 13 日晚,東京涉谷街頭舉行了一場港人的反逃犯條例示威大會,超過 2 千人響應,參加者不乏日本人。活動主辦人元山仁士郎表示,是次的行動是為了告訴大家,香港的學生正冒著催淚彈與橡膠子彈,為日本有的集會與言論自由而戰鬥。
Moyashi:今日我最慘
香港人總覺得日本的樓價低,等於日本人生活必定非常幸福,最起碼也比香港人好。彷彿房價是世上唯一的社會問題,只要房價相對夠低,那裡就是桃花源。日本沒有房價問題,地方都市房屋多過市民,這個不是天堂,在日本人眼中反而是國家衰退、前路不明卻不見退路的地獄。
包大人:讓電影訴說被忽略的社會議題
前輩常說,若要改變社會狀況,新聞和電影是兩大快捷的方法途徑。電影「一念無明」雖然只用了短短 16 天完成拍攝,但成功令社會掀起對情緒病的關注和討論,引起廣泛迴響。
如何讓政見爭論更有意義
要民主還是不要民主。支持 831 還是反對 831、支持「有勝算」的薯片還是「更公正」的胡官……從日常對話到社交媒體交流,每天都上演大大小小的論戰。在爭論政見時,往往各執一詞。不要撕裂,是先前所有特首候選人的共同口號。然而,到底如何讓爭論來得更有意義?如何說服他人?假如撕裂源於政見不同,我們如何從政見討論中修補撕裂?
鄭南榕殉道記
編按:2016 年,「書」成為全香港甚至世界的關注點,一間書店仝人的下落,讓人意識到香港言論自由愈漸萎靡。「獨不獨」議題視為禁忌,有論述香港族群的書被打壓。而此等荒誕劇,卻原來曾在數十年前的台灣上映:鄭南榕,80 年代台灣政府多次查禁他所創辦,批評時政黨外雜誌。他堅持,「獨立」的主張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更有名言「爭取百分百言論自由」以及「國民黨抓不到我的人,只能抓到我的屍體」,最後他殉道以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