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敏:數碼、網絡文化與體育

A+A-
香港羽毛球運動員鄧俊文在出席活動時與支持者合照。 圖片來源:Zhang Wei/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筆者的 11 月,一直在「講」。公事上當司儀,私事上也答應朋友當婚禮司儀,以專長作祝福。此外,亦有幸得到作分享的邀請。

其中去了嶺南大學講一課,以自身在體育傳媒的十多年生涯為主軸,探討媒體、社會與文化的主題,以及數碼文化的流行,對體育及傳媒行業的影響。

我年紀不大,但年資大概也足以讓我有些故事跟學生仔講一下;我亦一向喜歡與更年輕一輩作分享,畢竟教學相長,交流才有火花。被邀訪問或分享也有不少次了,有好一些題目很常被問到,當中許多都值得寫一下,跟大家再探討。

先說今次講課說到的數碼與網絡文化流行,對做體育及做傳媒的影響。以往講類似題材,我必定會說自己初入行時當報紙記者,但那時候網上電視興起,變相職務上對跑新聞的記者要求更高,報紙記者除了要影相、訪問、寫報紙稿外,很多時候都要同時攜著一部攝錄機,順道拍片,回公司還要寫 VO 稿,然後剪片和錄旁白。

然而事隔十年有多,網上電視及即時新聞早已不再是潮流,而是成為常態,我當年的「記者要周身刀」事例仍可作參考,但近年看到的肯定更多。譬如東京奧運之後,大家也知道,許多香港運動員的社交媒體追蹤人數「爆升」,運動員的身價亦大增。此外,早前也興起了一陣開 live 熱潮,我們這些體育主持和運動員,不時會在社交媒體開 live。某程度上愈隨性,體育迷及網民愈喜歡。不需要如電視上般的正經訪談,大家想看的是「吹水」式對話(當然,我的角色還是要確保對話有內容的);場景不再是運動場或電視廠,上鏡者在家席地而坐,甚至攤在床上,與大家互動;執行上不用拘泥,網民也看得更有感覺。

要深入探討的話,絕對可以鑽得更闊更深。簡而言之,數碼和網絡文化當道,締造了不斷流動和進化的社會和文化面向,媒體有份塑造這些面向,同時也要迎合這些面向去求變。運動員也搭上浪潮,獲得更多注視(香港終於等到運動人的價值被廣泛認真看待,這個容後再談),連帶真金白銀的得益,社會上隨之而來也有更多活動及商機的湧現。而且,如我一直強調,所有現象都不是單向的,不同的角色環環相扣;體育發展亦然。

所以,香港的體育產業真的會一路向上嗎?這點,絕對需要打個大問號。至少,社會對香港體育及運動員的這波關注,究竟可以持續多久,已經是值得留意的了。

實在有太多可以探討。

我剛才寫到有好幾個問題常被問到,還有甚麼?譬如「你見過及訪問過那麼多體育明星和運動人,哪一次或者哪一位的說話讓你印象特別深刻?」,「女生在體育傳媒打滾,會吃虧嗎?」就這兩題,我也有好多可以說,稍後有機會寫來跟大家分享。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讀社會學的多棲體育人,媒體和企劃創作人,體育節目主持兼旁述、司儀,曾主持 2020 東京奧運直播和其他不同節目及活動;軟式曲棍球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亦從事文字工作,兼任講師;相信文字,忠於創作,熱衷於遊歷。帶著「漫遊者」的目光,跟大家用不同角度認識體育,也從體育走出去探看世界。

關於曾詩敏:www.tsangsm-vien.com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sangsm.v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