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底印度政府突然宣布,停用 500 及 1,000 盧比這兩款鈔票,並在 4 小時內回收作廢,以打擊貪污及遏制黑錢。86% 流通貨幣一夜間淪為白紙,令全國上下陷入混亂。批評人士更指,此舉傷害低收入戶,並窒礙非正規經濟發展。但最新研究顯示,現金仍在當地佔主導地位,讓人再次質疑廢鈔令的必要性。
電子支付
|共17篇|
21 世紀北歐,不再使用現金了嗎?
無現金支付無疑是全球的未來趨勢,挪威、瑞典等北歐國家進入無現金社會的步伐走得更快,雖然使用現金的人愈來愈少,但當地金融法規仍要求零售企業接受現金,原因何在?北歐國家的無現金社會發展進程如何?
Moyashi:現金的存在意義
自從中國大陸積極推行電子支付後,有關現金存在意義的討論就經常出現,而現金也被視為落後的表現。雖然未必與「抽屜存款」有關,但日本是沒有可能放棄現金的,應該說那怕平常只有極少數人在使用,現金仍然不應該被放棄。
挑戰比特幣?印度央行發行數碼盧比
多國央行一直警告,加密貨幣不受監管的性質存在風險。全球第二大交易平台 FTX 破產事件,便如同當頭棒喝。印度儲備銀行行長本週更警告,若比特幣等私人加密貨幣獲允許繼續增長,將導致下一個金融危機。但此番言論不無私心,因為本月初該行開始的數碼盧比先導計劃,正是希望長遠能取而代之,為國民提供另一種選擇。
數碼人民幣,以「利是」來推動
儘管官方的推出日期尚未宣佈,但中國有意成為第一個推出數碼貨幣的大型經濟體,在北京冬奧上向世界展現其作為支付技術全球領導者的地位。
消費券促進本地消費?
一如較早前的消息,「財政預算案」將向 18 歲或以上合資格人士分期發放電子消費券。近年武肺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不少國家都推出消費券,藉以刺激消費。其振興經濟的成效如何、誰又能從中受益,或許可參照其他政府的同類計劃。
【無現金之禍】硬幣兌換收費貴,日本小店吃不消
日本三大銀行陸續對使用硬幣兌換機收費,其中以三井住友的價格最高。本月開始,在該行即使兌換 500 枚 1 日元(合共約 37 港元)硬幣,也要繳付 400 日元(約 29 港元)手續費。對於薄利多銷、只收現金或服務長者的小店而言,此舉令它們的經營成本暴增,在疫下本已難為的生意,現在更是雪上加霜。
【圖解】全球支付習慣走勢
隨著不同支付方式發展,全球交易模式亦正在改變。根據凱捷(Capgemini)World Payments Report 2020,全球非現金交易量正在迅速增長。
錢太髒,要抗疫不如無現金交易?
病毒無孔不入,先不說有些患者毫無病徵,即使刻意與人保持距離,在購物時仍無可避免要接觸現金。在不知現金上一手甚至上幾手的主人是誰,會否帶有武漢肺炎病毒的情況之下,為了保險,不少人轉用流動支付,以求不用接觸就可以付錢。
2019 年,負面新聞不斷的 7-11
2019 年,是日本連鎖便利店龍頭 7-11 黑暗的一年,負面新聞一件接一件。過年前繼續爆出醜聞,被揭發薪金計算不當,多人加班不獲支薪。而且問題持續久遠,初步估計由 1970 年代引入時期已經存在,涉及金額達 4.9 億日元以上 。
7pay —— 只運作 4 天的電子支付
近兩年日本捲起電子支付的熱潮,大大小小的支付系統如雨後春筍推出。大型便利店集團 7-11 當然不會缺席,於 7 月 1 日啟動「7pay」支付系統,正式參加這場混戰 。但出師未捷,翌日旋即傳出嚴重保安問題,8 月 1 日已宣佈「壽終正寢」 ,成為日本電子支付混戰的首支敗軍。
中國老人,電子難民
在香港,不用電子支付也可以正常生活,但在電子支付技術橫行,追捧無現金時代的中國,少了支付寶、微信支付,或不懂便用智能電話,也許會為生活帶來不便。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中國老人們因不懂使用 QR code 等「新技術」,擔心成為社會邊緣人。
虛擬貨幣是危還是機?日本金融業正急起直追
當中國正在電子移動支付領域急速壯大的同時,另一個區域強權日本正朝著虛擬貨幣之路大步邁進。
靠臉就能吃飯,中國將成無現金時代區域整合者?
作為最先發展電子支付技術的其中一個國家,中國靠著兩大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的支付寶與騰訊旗下的微信支付,在這場無現金科技戰中領先全球。
從上餐館到修房屋,日本吹起「消滅現金」風
不只信用卡與電子錢包,日本過去一年刮起比特幣旋風,不只交易量佔據全球六成,高居世界第一,甚至延伸發展出貨幣的實際功能。電子支付與虛擬貨幣正在改變日本社會的消費型態。
無現金時代,亞洲國家正在超英趕美
自工業革命以來,最新的科技趨勢幾乎都由歐美所驅動,但在互聯網時代,原本相對落後的亞洲國家後發先至,在金融創新這一塊取得領先,其中的關鍵,就是智能手機的普及。
電子支付?數銀紙才是全球大趨勢
電子支付程式進軍香港,宣傳廣告鋪天蓋地,無現金化是否大都會的新趨勢?不過,國際清算銀行(BIS)近日所發表的報告則完全唱反調,莫說是電子支付和虛擬貨幣,現在全球的刷卡付款次數和金額都有驟減跡象,而現金使用率在過去十多年卻逐步上升。一切似乎回歸原點,收起手機和信用卡,還是腰纏萬貫數銀紙最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