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促進本地消費?

A+A-
2009 年,台灣政府向各民眾派發 3,600 元新台幣的消費券。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一如較早前的消息,「財政預算案」將向 18 歲或以上合資格人士分期發放電子消費券。近年武肺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不少國家都推出消費券,藉以刺激消費。其振興經濟的成效如何、誰又能從中受益,或許可參照其他政府的同類計劃。

「預算案」列明,「向每名合資格的 18 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 5,000 元的電子消費券,鼓勵及帶動本地消費」。總額雖只及去年派錢的一半,但相較台灣去年推出的「振興三倍券」—— 每人支付新台幣 1,000 元(約 280 港元),換領 3,000 元振興券(約 840 港元),香港這次的電子消費券金額仍然高出不少。不過,藉派發消費券振興本地消費市場的作用,或許有限。

澳洲在去年 10 月的財政預算案中,計劃分別在 12 月及 3 月,向退休人士、退伍軍人及其他合資格人士各派發 250 澳元(約 1,540 港元)現金。當時有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政府希望在大流行期間即時刺激經濟,應選擇發放消費券而非現金,因其能夠保證消費活動。但台灣有研究參考了當地 2009 年初的「振興經濟消費券」計劃,指其未必能有效刺激經濟

去年台灣的紙本「振興三倍券」。

2007 至 2009 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機,台灣政府遂於 2009 年初,為每名合資格人士提供價值 3,600 元新台幣的消費券,限於同年 9 月 30 日前使用。研究指,台灣的大型超市、百貨公司、電子產品商戶及其他零售業務一度迅速增長,反映消費券成功促進當時的本地市場。然而,研究同時質疑,消費券令收入暫時增加,以及其所導致的消費增長,難與收入永久增加的效果相比。

截至 2009 年 5 月底,消費券的領取率已達 99%,當中有 87% 已被使用。研究引用的統計數據顯示,此計劃在當年的第一、二季帶來最大影響;從第四季到翌年第二季度,台灣的經濟增長率超過 9%。但研究認為,計劃可能令人產生「先使未來錢」的效應。由於個人開支在消費券推動下超出往常預算,人們便會在將來的支出中相應扣減。研究得出結論,指當年的計劃或能一時促進消費,但整體未能帶來充分效益。

至於消費券的派發形式,則可能影響受惠商戶與消費者的選擇。台灣去年的「振興三倍券」可讓民眾選擇紙本或電子等四種形式,甚至可使用部分自動櫃員機「折現」。「海峽時報」去年 9 月報道,有台灣人原本打算藉此支持本地小商戶,但申請電子消費券後,才發現它們通常不接受電子支付,只好改用紙本。

假如要令小商戶同樣受惠於消費券,紙本無疑更理想。新加坡在近期出台的「預算案」中,便推出針對不同國民的消費券。其中向每個家庭所派發、價值 100 新加坡元(約 590 港元)的社區發展理事會(CDC)紙本消費券,便僅限用於市中心地帶內參與計劃的商店及攤販。從商戶申請的網站可見,攤位及店舖的涵蓋類別眾多,包括飲食、糕點、濕巴剎、雜貨店、診所藥房和醫療保健等等。

本港是次僅以電子方式派發消費券,人們若在大型及連鎖商戶使用,應該不成問題。但其他未有設置電子支付系統的小商戶,如何便捷收取電子消費券,或是接下來需要留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