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人,電子難民

A+A-
使用智能電話的中國長者。 圖片來源: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在香港,不用電子支付也可以正常生活,但在電子支付技術橫行,追捧無現金時代的中國,少了支付寶、微信支付,或不懂使用智能電話,也許會為生活帶來不便。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中國老人們因不懂使用 QR code 等「新技術」,擔心成為社會邊緣人。

現年 62 歲的張芝霞(Zhang Zhixia,音譯)曾是北京的幼兒園老師。張今天重返校園,為的不是再執教鞭,而是以學員身份學習如何使用智能電話,每星期均會參加由志願組織「夕陽再晨」舉辦的手機培訓班。她指:「我渴望學習,看見有課程就立刻報名了,還把我的電話充滿電準備上堂呢。」雖然現在張對使用自己的小米電話有很大進步,但談到電子支付,她表示自己每月仍以現金繳付醫院賬單。「我很羨慕他們啊,簡簡單單地掃一掃電話付錢,而我要一張張鈔票地數,有時還怕數錯錢呢。」

要追趕時代的,可不止張一位長者。隨著城市人口愈來愈接受電子生活,張等一眾年長人士習慣了數十年的生活方式,如實體店購物、銀行排隊、街上打的等,一一消失。中國現時有 8.9 億使用手機支付應用程式的用戶。從一杯咖啡到一部汽車,都能用電子支付購買,如此「方便」,卻使一些老人感到被社會遺忘。北京大學社會人口學教授陸傑華指亦表示:「新電子工具的普及,對老人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他們有時被稱作『電子難民』。」

長者使用手機培訓班。 圖片來源:夕陽再晨/微博

82 歲的方慧生(Fang Huisheng,音譯)亦是手機班的學員,並長期使用電子支付。儘管如此,方仍擔心自己與時代脫節:「科技進步之快,應該令生活更輕鬆,現在反而為老人製造問題。」她之所以「發奮學習」,原來與網上一篇題為「對不起,由於超過70歲,你已經不適合活下去了」的文章有關。文章點出老人因不懂使用新技術,在生活上面對的困境,例如商店只接受電子支付、無法在火車站現金購票,反映「電子難民」們的焦慮與無助。

不僅購物,即使在公共領域,不懂新時代支付之道的長者,亦受到考驗。方分享經驗:「只有郵局可以讓我們以現金支付水電費。」相反,政府於網上提供更多公共服務。陸認為,政府嘗試以新技術方便人們生活,卻令老人更難以接受。他舉例:「到醫院的人,大部分都是老人家,而非年輕人。弄一個醫院掛號的應用程式,用處不大。」

儘管有人開班授徒,最佳的學習方式還是由家人指導。但中國國務院表示,全國估計有 1.18 億老人獨居,使他們面對現代生活更感孤立。即便與家人生活,張的兒子亦拒絕教導母親。張指,因為自身不懂新技術,兒子不願意教她如何使用微信與人通訊,且拒絕為她買一部更新款的電話。「我不想受兒子的氣,他說我只要懂得打電話就夠了。」

要掌握智能電話及各種技術,對老人而言可能是件苦差,從中國國家經濟角度來看,卻是一樁要務。中國官方媒體稱老人的巨大市場潛力為「白銀經濟」。蘇州西交利物浦大學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工程系副教授梁海寧認為,老人代表中國未來一大批電子科技用戶。現時,大部分使用電子技術的長者為 50 至 60 歲的人。梁稱,他們的教育及收入水平,均較 80 年代中國經濟增長時的長者為高。如果他們能熟悉無現金支付及線上通訊在內的技術,將於未來數年,有助推動中國的數碼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