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數銀紙才是全球大趨勢

A+A-

電子支付程式進軍香港,宣傳廣告鋪天蓋地,無論餐廳、戲院、時裝店以至扭蛋機和馬場,愈來愈多地方都支持這種付款方式。以手機程式轉賬,或相對於傳統的信用卡簽賬更見方便快捷,無現金化是否大都會的新趨勢?不過,國際清算銀行(BIS)近日所發表的報告則完全唱反調,莫說是電子支付和虛擬貨幣,現在在全球的刷卡付款次數和金額都有驟減跡象,而現金使用率在過去十多年卻逐步上升。一切似乎回歸原點,收起手機和信用卡,還是腰纏萬貫數銀紙最實際。

根據 BIS 統計數字,從 2000 年至 2015 年,計及全球超過 8 成國家,現金交易佔經濟比率已經由 7% 回升至 9%,尤其在部分主要國家,市民使用現鈔的情況不跌反升。美國從 2007 年的 5.9% 升至 2016 年的 7.9%;同期,英國由 3.4% 升至 3.9%;加拿大由 3.6% 升至 4.2%;南韓由 2.8% 升至 5.9%。而眾所周知的「現金大國」日本,電子支付的潮流仍只適用在中國遊客層面,儘管日本科技發達,但基於治安良好、無假鈔問題,加上國民對個人資料較為謹慎,國民使用現金支付的比例相當高,佔經濟比率由 2007 年的 16.7% 大幅升至 2016 年的 20%

按過去的大眾消費習慣,一般小額交易會傾向直接使用現金,而為方便和安全起見,涉及較大面額的交易,就會使用信用卡或提款卡過數。意外的是,BIS 調查結果剛好相反,如今大眾的刷卡消費金額愈來愈少,平均金額由 2000 年的 61 美元跌至 2015 年的 36 美元。

不但有更多人開始回頭使用現金付款,而且在巨額賬單的情況更見明顯,從 2007 年至 2011 年,75 美元以上的現金支付賬單,佔經濟比例由 4.8% 升至 6.2%,反映大家出門時都多了鈔票傍身,減少了因為現金不足而依賴刷卡的情況。BIS 亦提到,在南韓、俄羅斯等部分國家,甚至出現小額現金賬單下降,而巨額現金賬單掉頭增加的趨勢。

最初就是因為攜帶大量現金並不安全,才造就了信用卡的興起,但當大眾對信用卡的依賴性減少,即意味著在他們眼中,銀行才是更不安全的地方。誠然,BIS 認為現金交易回升的最大原因,就是 2008 年的美國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多年後經濟雖已復元,但不少人已有了戒心,不再完全信任銀行,情願持有現金,以更實際和可見的形式消費。當中的例子,或要數到近年才離開破產陰霾的冰島。

在美國爆發次按危機後,受骨牌效應影響,冰島銀行業全面崩潰,並導致匯率大跌、股市暴瀉,國家一度陷入破產邊緣。對於活在曾被譽為全球最快樂國度的冰島國民,當年銀行擠提的教訓相當深刻,同時導致這個昔日已實踐無現金化的富裕小國,人人都重新開始數銀紙。冰島的現金支付比率 2007 年的不多於 1% 會升至現時 2.5%,回到接近 70 年代的水平。

只有經濟體系長期穩健的地方 —— 例如瑞典,才能夠獨善其身,繼續實踐無現金社會。至於近年流行刷手機和二維碼付費的中國,雖則同樣以遙遙領先的身姿走向一個高端昌明的無現金社會,但可能也暴露了民眾的危機意識過於薄弱。在國家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銀行債務槓桿水平近年一直偏高,據早前預測中國在 2022 年的債務佔經濟比例將達到 327%,而近期 BIS 亦對中國的銀行業再度發出風險提醒,指中國是其中一個最容易爆發金融危機的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