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

|共11篇|

新一年,試試有技巧地表達意見

想要訓練自己開放思維,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譬如從熱門新聞中挑選一個你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來捍衛與你自己相反的立場。如果做不到,就找一個也喜歡思考的朋友,請他解釋這個與你相反的立場,然後複述他們的立場,直到他認可你表達得很準確。

停一停,諗一諗 —— 爆炸時代應有的慢思考

生活在速食的年代,作家 Ephrat Livni 在網站 Quartz 撰文,指出人們需要接受緩慢的思考、接受意見沒有絕對,可以有所轉換,才能生出緩衝區。當我們不急於得出結論或採取行動時,就可以自由地探索、理智地改變想法,或者刻意不固定自己取向,以解放偏見。她表示在充滿以偏概全的網絡境況中,不妨效法先哲的為學之道,尤其對於自己的立場、領域好好學習,不粗疏苟且,才可以令自己的論調更為精確,不致為人垢病,或是淪為笑柄。

美國最潮話題:何不拋棄資本主義?

莫非是「物極必反」?在長久奉行資本主義的美國,現時卻愈來愈多年青人想要拋棄資本主義,而引領這股風潮的地點,正是多年前爆發過「佔據華爾街」運動的紐約。上周末,當地一場討論推翻資本主義的辯論會,首輪門票在發賣當日就被搶購一空,最終吸引近千人出席,而當中很多人都屬於千禧世代。何以他們對資本主義心生厭惡,甚至有意轉投社會主義?

如何說服「後真相人種」?

「後真相」(Post-truth)膺選牛津詞典 2016 年度選字,現象頻繁見於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大選,但人類早有敵視事實的前科,不論自然科學還是政治理念,向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事實缺乏說服力,未必是出於集體反智,有學者指,人類的認知並非全然是智力活動,與心理亦大有關聯,成見一旦形成,便難接受其他解釋。在後真相時代,我們還能以理服人嗎?

如何「有品」地拗頸?

關愛座給誰坐?孩子吵才正常?愛國就要愛港?今時今日,沒甚麼事不能拗,卻甚麼事都難拗。口說理性討論,心卻誓不低頭,結果愈說愈激,最終一言不合,輕則翻臉收場,重則大打出手。在這種「非贏即輸」的風氣下,怎樣才能「有品」地與人討論?「紐約時報」綜合多位心理學家及哲學家的意見,作出以下建議。

【美國大選】數字怎麼說?

美國總統大選在即,希拉莉與杜林普首度同台辯論。今屆特別之處,在於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BBC、衛報等眾多媒體即時核證言論真偽(live fact-check),主持 Lester Holt 雖然被指過度緘默,但也數次糾正錯誤發言。辯論誰勝誰負,總統人選孰優孰劣,以下數字統計或可開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