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香港人來說,去或留,從來都是個重要議題。
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借來的地方,沒多少原住民,大部分在這裡長大的人,都是祖輩因著各種原因,因緣際會而來到香港。早至 19 世紀太平天國起義,南方亂作一團,而到香港避禍;也有自上世紀 20 年代省港大罷工時到來,更遑論因中日戰爭爆發而作南遷,還有其後的國共內戰、反右運動、文革等各個逃亡潮,一代一代匯聚於此。相信當時不少逃難之人都只是想買個保險,待搞清形勢,過幾年沒甚麼事便回去,但一住就是好幾代人。
我們比較幸福,長期處於安逸,上兩代人逐漸在香港落地生根。但隨著 80 年代中英談判,讓一波人走了;到 89 春夏那場風波,又讓一些人在 90 年代陸續移民加拿大或澳洲;及至 97 後,有些人覺得自己過分緊張,走得太早,錯失了十多年的賺錢機會,回流歸來;直至近年,有回流的再作二次移民,更有些一生從未想過要走的人,也決心起錨遠航。最後,走或留,就變成了 to be or not to be 的經典兩難。
而這個去或留的問題,總能引起各種爭議,甚至變成互相指責。對此,筆者基本認同在連登看過某位網友一個很簡單說法:「留尊重,走支持,勸留勸走都 X。」這是最正確的選擇,畢竟人人條件不同,很多時候當一個人決定了走或留,我們都不能要求他做或不做甚麼。就像不能說留下的人去理念不相同的店舖消費,甚或北上,就是投降或淡忘;同樣不能說走了的人不出席政治集會,就是忘記了逝去和受苦的戰友。事已到此,無論選擇哪一方,都得尊重。當然,因當初的各種天真和誤判,到今日再指責對方當日的豪言壯語,有些故然是為了洩憤,只是今時今日(係咪呢?係咪呢?話咗你啦)已無意義,大家應該走出傷痛、繼續前行。
最近看到每當有離開的港人在海外嘗試進行沒那麼政治色彩、凝聚港人的活動時都被指責,有留港的人會說,既然走出自由圈,為甚麼只掛著吃喝玩樂?這已算是溫和;更激烈指控的,許多時候往往是地理上已經出走、但心理還停留在創傷階段的人,他們會說為甚麼大家一出走了,就忘了初心?
對此,筆者想提出一些個人意見(當然絕不是為了挑起爭端,但還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意見)。
首先,不忘初心,不代表就要天天把初心掛在口中,因為要是初心應該天天放嘴上,那就變成原教旨主義。初心之所以叫初心,大部分時候應藏於心中,有些時候才付諸實行,口中不說不代表心中忘掉。
這個大家必須調整,畢竟短跑有短跑的用氣方法,長跑有長跑的呼吸練習,兩者絕不一樣。很多時候港人有一種性格,習慣了短跑,就把短跑所有的成功經驗都帶到其他運動上,結果爆炸力雖足,但當要求持久時,氣便亂了。就像當看到有人嘗試調整一下方向、搞一些政治色彩不那麼濃厚的海外港人活動,就被政治激進分子說忘本。
可是有理念有訴求,不代表就要天天掛在嘴邊。在這方面,所有帶著傷痛的人都必須調節,不只是對別人,還有自己。不管是留下,還是出走,生活都不容易,再無法輕易得到原本過著的安逸、舒適和美好生活,所以必須調整呼吸往前走。不能怪責留下的人不想再看新聞,也不能怪離開的人每天為著柴米油鹽而奔波。請記著,過去在香港也有著大量人是如此的,這不是腐化,也不是變質,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也是一樣。
所以別呵責任何港人組織搞的海外麻雀活動或吃喝聚會,原本的香港如此美好,就是因為能讓我們有著吃喝玩樂暢所欲言的自由。留下的不應放棄,離開的也應該繼續堅持讓自己過得好,這個是百年不變的真理,我們不能被外國教育洗腦,但也不用為民族主義而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