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康宇:讀「香港簡史」

A+A-
六七暴動期間,示威者於街道上聚集,警方以擴音器警告人群不要作出騷亂或暴力行為。 圖片來源:POST STAFF PHOTOGRAPHER/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本週專欄推薦另一本關於香港歷史的學術著作「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此書論述直接淺白,非常適合學生或沒有學術研究背景的讀者,去認識香港自 1841 年開埠以來,一直到九七回歸以後所經歷的社會演變。

此書史料詳盡,9 個章節以段落形式紀錄了香港百多年來的各場大事,例如 1869 年東華醫院籌建委員會的組成、1894 年的鼠疫大流行、1912 年香港大學的成立、以及 1922 年海員大罷工等等。此書的另一優點是它的客觀性:作者高馬可教授(John M. Carroll)為美籍香港史專家,他既沒有英國學者探討香港問題時的殖民主義包袱,也沒有親中人士的過分偏頗。此書著墨的重點,是描述香港人如何於 100 多年間在一切不利的外在環境下,將香港由一條漁農村落,建設成一個政治上有缺陷、但經濟上最成功的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簡史」書封。

「香港簡史」最難得的地方,是它以香港為本位審視歷史,走出了近年社會上湧現的「非中則英」二元對立。將此書和上次專欄介紹、黃兆輝博士的「積極不干預」對讀,得出的比較亦相當有趣。例如「簡史」對於英國政府以及殖民地政府的描述,比起「積極不干預」有明顯分別:黃兆輝博士將香港的成功很大程度歸功於一班在殖民地政府服務、能融匯中西文化的「中國通」,以及他們提倡的「積極不干預」管治哲學;但「簡史」紀錄下的香港殖民地政府管治則弊病叢生,例如公務員的種族歧視、貪污腐敗持續超過 100 年等。

另外,書中又指出,殖民地政府在管治香港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沒有推行民主化改革,間接令香港人於中英談判時欠缺民意代表。從書中的分析,讀者會知道在香港前途問題上,英國政府對於中國政府的判斷天真又消極,甚至可稱得上迂腐。英國官員深知中國一旦出動武力強奪香港,英軍將無力招架。因此為避免英國顏臉掃地,即使面對左派策動的六七暴動,以及後來的六四事件,英國對中國的外交方針均是順應一切要求、盡可能不刺激中國,以求回歸前的一夕安穩。

但「香港簡史」的內容,包括殖民地政府的各樣不足,不應膚淺地解讀為作者對英國人無能的批評;相反,透過描寫殖民時代的各種挑戰,包括英國人對華人的不信任、中國的極左思潮和政治挑戰等等,高馬可教授將香港華人的眾多優點顯露出來:靈活變通、自強不息、和而不同等等,將香港的成功歸功於香港人。「香港簡史」為香港正在面對的問題提供了歷史背景,同時讀者會了解到,香港的發展自開埠以來都並非一帆風順。這些前人的經驗和智慧,是我們在亂世中必須共同學習的事。

「香港簡史」原著英文版由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中譯版曾於 2013 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但作者高馬可教授的部分觀點被中華書局刪去,近日再由蜂鳥出版社補足再印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香港任職媒體公司及公關部門,對創意經濟發展略知一二。熱愛香港文化,深信香港能成為亞洲最有文化實力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