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本週披露,預計在 2028 年於月球南極基本建成月球科研站,並打算使用核能應對科研站長期大功率的能源需求。中國銳意發展太空事業雖然並不新鮮;惟無獨有偶,美國早於 2019 年也計劃在月球南極建立基地阿提密斯(Artemis),並採用核能供電。
月球
|共14篇|
美國重返月球:阿提密斯征月有何啟示?
11 月 16 日,美國太空總署成功發射號稱歷來火力最強的探月火箭「阿提密斯一號」(Artemis 1),為未來數年再次送人類登月作準備。在 1961 年到 1972 年,美國進行了「阿波羅計劃」,把多名太空人送上月球。可是,由於登月任務所費不菲,美國在 70 年代後就中止了計劃;這次「阿提密斯計劃」將標誌著人類再次重返月球。
中國有可能申索月球主權嗎?
最近人人談論月球,有政治人物也分享對最大滿月的天文學見解,美國太空總署(NASA)反倒憂慮月球的政治前景,擔心中國可能申索月球主權,言論遭中方「堅決反對」。美國空軍大學(Air University)兩位學者則認為,不論中國是否有企圖,佔月都是目前科技和投資水平所難以實現的。
中美宇宙角力:月球的戰略價值
拜登上任後,中美抗衡的格局延續,3 月 18 日雙方代表在阿拉斯加唇槍舌劍,成為不少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而這場中美之爭將會蔓延到月球之上,3 月 9 日,中國和俄羅斯簽訂備忘錄,合建月球科研站,勢要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宇宙秩序。太空政治學家 Namrata Goswami 就在學術網站「外交家」撰文,分析背後的戰略含義。
【*CUPodcast】月圓之夜,人變瘋狂?
中國古詩詞常將人間的悲歡離合投射於月亮盈虧上;在西方,月相反映的卻是人類的詭異行為。現代醫學一早否定星體運行與精神疾病的關係,但新的腦神經科學研究卻發現,急速循環型躁鬱症病人的情緒波動週期,與潮汐高度的週期有驚人的相同,再次引起討論:人類情緒是否真的受月球影響?
月亮的 7 個傳言:節育、飛船、納粹基地
月亮英語 moon 的詞源,可追溯至拉丁語 metiri,即測量。古往今來,人類通過觀察月相變化測量時間,不少古代文明制定的曆法,均依靠對月溯週期的精準測量。不過,月球永遠只有同一面正對地球,圍繞月亮的各種謎團或理論,構成了人們心中存疑的「月球背面」。月亮之所引人入勝,也許出於人們有一定瞭解,同時認為它充滿謎題。
李衍蒨:葬在月球上的人
歷史上,有大約 12 人曾經抵達月球,在月球上漫步。而到現在為止,月球上只有他一人的骨灰。
17 世紀天文學家,如何以望遠鏡測繪首幅月球地圖?
在當今先進科技的協助下,人類對月球地理認知日漸充實,但原來早在 370 多年前的 17 世紀,波蘭天文學家赫維留(Johannes Hevelius)已單憑在家中自製的望遠鏡,詳細測繪出月球上連綿起伏的山脈、凹陷不平的隕石坑,結集成人類史上首部月球地圖集「月圖(Selenographia, sive Lunae descriptio)」。
日本和美國的奔月殖民夢
曾幾何時,憧憬神話的人都相信,月上有一座天宮,住了一位叫嫦娥的仙女;現實是,月球上杳無人煙,沒有天宮也沒有仙女。不過日本宇宙航空機構(JAXA)現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合作,宣佈計劃於月球上建造有史以來第一個人類聚居地。
月亮正能量:又能治病又能令你瘋狂?
在啟蒙時代之後,有歐洲人依然像古時的部落人一樣敬畏月亮。畏月者,例如 19 世紀精神病學家 Joseph Daquin,認為月圓會令某些人發瘋,於是當時的法例中就有新字辭,以定義因月圓發瘋的人,這些字在英語中就化成「lunatic」或「lunacy」一字,其意思就是精神錯亂,而字裡的「luna」就是月亮之意。至於敬月者,則將月亮視為「新神」,立新規矩,定時聚會,行敬月的新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興起的威卡教(Wicca)就是一例。在畏月者和敬月者之外,也有大量「疑月者」,他們究竟「疑」甚麼呢?
新年新鮮事:2018 年叫人憧憬的 8 件事
假期結束,回到現實。起床那刻,心裡只道:「天啊,一年剛完,一年又來。又要捱多 365 日。何時才到盡頭?」還好在這 2018 年,將有不少破格而重要的事發生,令我們能以期待的心情,減輕對未來的厭惡和恐懼。CNN 從中選出 8 項世界大事、創新科技和紀念活動,讓我們漫長的新一年,找到一些憧憬和盼望。
旅行去月球:暈浪、浮腫、輻射都值得
坐太空船去月球,喜歡自拍的人要失望了,因為臉部(以及大腿內側)浮腫的情況會十分嚴重,這是因為體液在失重的情況下會分散到身體各處。同理,小便也會大量增加,在太空船內這將十分不便,因為所有的物質,包括液體,都是漂浮的。位於倫敦的「高空和極端環境藥物中心」的專家 Daniel Grant 稱,即使太空人在旅途中也不免「暈船浪」,有人幾個小時後就能平復,有人則需要數日,這是由於內耳的平衡感應器在失重狀態下失靈,無法辨別上下而引起。此外,骨骼和肌肉都會感受到改變,不過為期 1 周的旅途並不會留下長遠的後遺症。
冥王星、月球將成「行星」?
美國太空總署(NASA)首席科學家之一 Alan Stern 提出:應該「平反」冥王星,發還其行星資格,同時月球也應該升格為行星。
當年今日:太空時代的開端
太空科技大亨 Elon Musk 日前揚言要在 2024 年前送人類上火星,而且只需 80 日,速度堪比環遊世界。人類對宇宙的野心究竟從何開始?59 年前的今天,蘇聯的火箭將人類史上首個人造衛星史普尼克 1 號(Sputnik 1) 送上太空,搶先踏出了人類探索太空的第一步。在冷戰時期激起了與美國的太空競賽,開啟了延續至今的太空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