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

|共19篇|

強國太空競賽,月球南極為何成兵家必爭之地?

月球南極被認為是月球上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印度月船 3 號月球探測器在 8 月底登陸,成功探測硫、鐵、鈣等多種物質,目標是尋得水冰的跡象,同時研究大氣並分析南極的組成;惟探測器目前已進入休眠狀態。而若在月球表面發現水冰,其價值將不可估量。

去月球,穿甚麼鞋?

距離 1969 年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超過半世紀,人們對此剩下不同記憶和記載;相比之下,太空人在月球的真實足印卻能在無風環境中保留百萬年。月球上一小步如此雋永,美國太空總署(NASA)自然關心 2025 年再次重返月球表面的太空人應該穿甚麼鞋,數年前開始與商業夥伴設計及改進新一代月球靴材料。這些靴具體設計尚未公開,但 NASA 曾發表報告表明它們需符合甚麼要求,供人略窺一斑。

【太空聖杯】Starship 試射,為何重要?

SpaceX 原定於 4 月 17 日發射重型運載火箭 Starship,但升空前不到 10 分鐘,因助推器出現增壓問題宣佈推遲發射至少 48 小時;SpaceX 創辦人馬斯克後來發推文解釋,問題似乎是「壓力閥被凍結」。火箭發射延期甚至失敗自然不稀奇,若這支以可重複使用、載人上月球和火星為目標設計的「最強火箭」Starship 成功發射,意義重大。

日本初創民企上市:2024 建立月球城市

民用太空探索初創公司 ispace 上星期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招股價為 254 日元,到星期五收市已急升近 6 倍,到 1,501 日元。同時間,該公司的登月艙 HAKUTO-R「任務 1」順利運行中,預計著陸日期為 4 月 26 日,正式開啟日本首次探索月球之旅,及將實現全球首例民間登月;該公司更有著未來在月球建立居住地的野心。

阿提密斯大戰嫦娥:中美將在月球展開核能競賽?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本週披露,預計在 2028 年於月球南極基本建成月球科研站,並打算使用核能應對科研站長期大功率的能源需求。中國銳意發展太空事業雖然並不新鮮;惟無獨有偶,美國早於 2019 年也計劃在月球南極建立基地阿提密斯(Artemis),並採用核能供電。

美國重返月球:阿提密斯征月有何啟示?

11 月 16 日,美國太空總署成功發射號稱歷來火力最強的探月火箭「阿提密斯一號」(Artemis 1),為未來數年再次送人類登月作準備。在 1961 年到 1972 年,美國進行了「阿波羅計劃」,把多名太空人送上月球。可是,由於登月任務所費不菲,美國在 70 年代後就中止了計劃;這次「阿提密斯計劃」將標誌著人類再次重返月球。

中國有可能申索月球主權嗎?

最近人人談論月球,有政治人物也分享對最大滿月的天文學見解,美國太空總署(NASA)反倒憂慮月球的政治前景,擔心中國可能申索月球主權,言論遭中方「堅決反對」。美國空軍大學(Air University)兩位學者則認為,不論中國是否有企圖,佔月都是目前科技和投資水平所難以實現的。

中美宇宙角力:月球的戰略價值

拜登上任後,中美抗衡的格局延續,3 月 18 日雙方代表在阿拉斯加唇槍舌劍,成為不少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而這場中美之爭將會蔓延到月球之上,3 月 9 日,中國和俄羅斯簽訂備忘錄,合建月球科研站,勢要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宇宙秩序。太空政治學家 Namrata Goswami 就在學術網站「外交家」撰文,分析背後的戰略含義。

【*CUPodcast】月圓之夜,人變瘋狂?

中國古詩詞常將人間的悲歡離合投射於月亮盈虧上;在西方,月相反映的卻是人類的詭異行為。現代醫學一早否定星體運行與精神疾病的關係,但新的腦神經科學研究卻發現,急速循環型躁鬱症病人的情緒波動週期,與潮汐高度的週期有驚人的相同,再次引起討論:人類情緒是否真的受月球影響?

月亮的 7 個傳言:節育、飛船、納粹基地

月亮英語 moon 的詞源,可追溯至拉丁語 metiri,即測量。古往今來,人類通過觀察月相變化測量時間,不少古代文明制定的曆法,均依靠對月溯週期的精準測量。不過,月球永遠只有同一面正對地球,圍繞月亮的各種謎團或理論,構成了人們心中存疑的「月球背面」。月亮之所引人入勝,也許出於人們有一定瞭解,同時認為它充滿謎題。

17 世紀天文學家,如何以望遠鏡測繪首幅月球地圖?

在當今先進科技的協助下,人類對月球地理認知日漸充實,但原來早在 370 多年前的 17 世紀,波蘭天文學家赫維留(Johannes Hevelius)已單憑在家中自製的望遠鏡,詳細測繪出月球上連綿起伏的山脈、凹陷不平的隕石坑,結集成人類史上首部月球地圖集「月圖(Selenographia, sive Lunae descriptio)」。

月亮正能量:又能治病又能令你瘋狂?

在啟蒙時代之後,有歐洲人依然像古時的部落人一樣敬畏月亮。畏月者,例如 19 世紀精神病學家 Joseph Daquin,認為月圓會令某些人發瘋,於是當時的法例中就有新字辭,以定義因月圓發瘋的人,這些字在英語中就化成「lunatic」或「lunacy」一字,其意思就是精神錯亂,而字裡的「luna」就是月亮之意。至於敬月者,則將月亮視為「新神」,立新規矩,定時聚會,行敬月的新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興起的威卡教(Wicca)就是一例。在畏月者和敬月者之外,也有大量「疑月者」,他們究竟「疑」甚麼呢?

新年新鮮事:2018 年叫人憧憬的 8 件事

假期結束,回到現實。起床那刻,心裡只道:「天啊,一年剛完,一年又來。又要捱多 365 日。何時才到盡頭?」還好在這 2018 年,將有不少破格而重要的事發生,令我們能以期待的心情,減輕對未來的厭惡和恐懼。CNN 從中選出 8 項世界大事、創新科技和紀念活動,讓我們漫長的新一年,找到一些憧憬和盼望。

旅行去月球:暈浪、浮腫、輻射都值得

坐太空船去月球,喜歡自拍的人要失望了,因為臉部(以及大腿內側)浮腫的情況會十分嚴重,這是因為體液在失重的情況下會分散到身體各處。同理,小便也會大量增加,在太空船內這將十分不便,因為所有的物質,包括液體,都是漂浮的。位於倫敦的「高空和極端環境藥物中心」的專家 Daniel Grant 稱,即使太空人在旅途中也不免「暈船浪」,有人幾個小時後就能平復,有人則需要數日,這是由於內耳的平衡感應器在失重狀態下失靈,無法辨別上下而引起。此外,骨骼和肌肉都會感受到改變,不過為期 1 周的旅途並不會留下長遠的後遺症。

當年今日:太空時代的開端

太空科技大亨 Elon Musk 日前揚言要在 2024 年前送人類上火星,而且只需 80 日,速度堪比環遊世界。人類對宇宙的野心究竟從何開始?59 年前的今天,蘇聯的火箭將人類史上首個人造衛星史普尼克 1 號(Sputnik 1) 送上太空,搶先踏出了人類探索太空的第一步。在冷戰時期激起了與美國的太空競賽,開啟了延續至今的太空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