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共41篇|

NASA 任命新總監:用嚴謹科學驗證 UFO

多年前香港有電視台轉播「解剖外星人」掀起熱潮,近日亦有學者在墨西哥國會上展示人形「非人類」遺骸,但被質疑造假。是否真有外星生命及外星太空船我們未能得知,不過,美國太空總署(NASA)近日就正式任命不明飛行物(UFO)研究總監。新職位負責收集及解釋有關「不明異常現象」(UAP)資訊,團隊會用嶄新、透明、嚴謹的科學方式深入了解過往常被視為「都市傳說」的 UFO。

未來太空食品:當呼吸可以製成食物

以往太空人執行任務時,在機艙只能吃包裝食品,或者吃太空站種植的生菜。美國太空總署(NASA)正研發新的太空食品,解決太空人的飲食問題,配合他們執行長時間的太空任務。NASA 近年便舉辦比賽,邀請企業協助開發可持續太空食品的方法,比賽現已進入決賽階段,有入圍公司開發 「呼吸製成食物」技術,帶來全新可能。

【太空聖杯】Starship 試射,為何重要?

SpaceX 原定於 4 月 17 日發射重型運載火箭 Starship,但升空前不到 10 分鐘,因助推器出現增壓問題宣佈推遲發射至少 48 小時;SpaceX 創辦人馬斯克後來發推文解釋,問題似乎是「壓力閥被凍結」。火箭發射延期甚至失敗自然不稀奇,若這支以可重複使用、載人上月球和火星為目標設計的「最強火箭」Starship 成功發射,意義重大。

美國重返月球:阿提密斯征月有何啟示?

11 月 16 日,美國太空總署成功發射號稱歷來火力最強的探月火箭「阿提密斯一號」(Artemis 1),為未來數年再次送人類登月作準備。在 1961 年到 1972 年,美國進行了「阿波羅計劃」,把多名太空人送上月球。可是,由於登月任務所費不菲,美國在 70 年代後就中止了計劃;這次「阿提密斯計劃」將標誌著人類再次重返月球。

踏出移民太空第一步:在火星上製造氧氣

去年 2 月,由美國太空總署製造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降落在數百萬公里外的火星、赤道以北的一個貧瘠隕石坑內。除了收集岩石樣本,還首次展示了名為 MOXIE 的化學實驗:以一個多士爐般大小的鍍金工具,吸入並分解幾乎全由二氧化碳組成的火星氣體,並轉化成氧氣,讓人類向在火星建立家園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酒塞的軟木:球場、太空也會用

軟木(Cork)過往通常用於酒塞、告示板及地板,但過去 15 年間,世界對可持續物料的需求不斷增長,軟木因具彈性、耐用、天然耐水和阻燃而備受關注,這類具有 3,000 年歷史的材料開始應用於更多層面。世界上最大的軟木生產商 Amorim 自 2018 年以來,每年投資 1,000 萬歐元研發更多軟木產品,目前已開發出大約 20 種新材料,像清潔漏油的軟木粒,以及可以吸收火車振動的軌道墊等。

新太空食物:密實袋如何變麵包?

對我們來說,麵包是最常見的其中一種食物,卻因所佔空間大、營養價值較低、麵包屑四周漂浮危害航行安全等,多年來都被禁止帶上太空。1965 年美國登月太空人約翰.揚(John Young)執行雙子座 3 號任務時,就曾因偷運鹹牛肉三文治到太空而引起爭議。不過在未來,太空人或許能直接在太空焗麵包,不用再「走私」了。

「長途跋涉赴月球,但最震撼的,是我們的故鄉。」

當被問及地球的外形,你我大抵都有些概括的印象:圓形、藍色⋯⋯ 可是,這個今天看來的「常識」,其實得來不易。1972 年 12 月,美國阿波羅 17 號登月任務期間,拍下可能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其中一張照片「藍色彈珠」(Blue Marble),首次清晰、完整地捕捉整個地球。中央蘭開夏大學史學家普爾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回溯這段科學史,以及地球攝像對環境保育的意義。

太空總署的難題:如何避免污染火星?

1960 年代初,當太空總署著手執行無人探測船「遊騎兵號」登月計劃時,曾試圖以高溫烘烤太空船,雖然可以徹底消毒,但有意見認為,高溫對電子儀器非常有害。雖然事後無法證明,很多人依然認為「遊騎兵」計劃表現失準,正是因為這個烘烤消毒的方法。

太空狗上火星是好事嗎?

NASA 近日宣佈 Moon2Mars 計劃,再次載人登月、登陸火星,同時發佈數張宣傳海報。美國雜誌「大西洋」集中報道其中一張人狗於火星同行的海報。雖然這只是對未來的美好設想,NASA 公開的計劃亦未見真會出現「太空狗」,但在過去,確實曾有「太空狗」肩負遨遊太空的重任。

初代太空人的自白:登陸火星太愚蠢

剛好就在 50 年前,1968 年 12 月,美國太空總署派出 Bill Anders 和他的兩位隊友 Frank Borman 和 Jim Lovell,一起乘坐土星 5 號,完成了圍繞月球軌道 10 周的人類壯舉。現年 85 歲的 Bill Anders,是歷史上最早進入月球軌道的人類,不過,接受 BBC 訪問時他卻表示,今日惹來議論紛紛,而且似乎勢在必行的火星任務,實際上是一個極其愚蠢的計劃。

洞察關鍵

“Success is not the key to happiness. Happiness is the key to success. If you love what you are doing, you’ll be a success.”
— Albert Schweitzer, Alsatian theologian

成功不是快樂的關鍵,快樂才是成功的關鍵。若你熱愛自己在做的事情,你將會是個成功者。
— 阿爾伯特.史懷哲(阿爾薩斯神學家)

NASA 最新任務:送廣告上太空?

美國太空總署(NASA)剛滿 60 歲,明年亦是人類首次登月的 50 周年,太空熱潮有望再創高峰之際,NASA 內部傳出震撼消息。據報署長 Jim Bridenstine 有意出售太空船和火箭的命名權,以及允許太空人參與商業活動。換言之,他正考慮把這些航天工具,變成各大企業的廣告牌,並讓航天英雄像金牌運動員般,在電視廣告及商品包裝上亮相。但 NASA 屬於政府機構,太空人又是公務員。這樣做沒問題嗎?

太空旅行造成基因變異?非也

日前大量新聞頭條引用 NASA 新發表研究,煞有介事指太空旅行「導致太空人基因改變 7%,即使重返地球後都未有回復正常。」消息駭人聽聞,不過太空旅行真的會造成基因變異嗎?一切純屬誤會。事實上,真正變的不是基因編碼,而只是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

一名天文愛好者,意外為 NASA 尋回失落 12 年衛星

不能小看業餘人士的狂熱,一名住在加拿大西岸的 47 歲無線電天文愛好者,近日便在機緣巧合之下,替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浩瀚宇宙中找回一顆失蹤 12 年的人造衛星 IMAGE。令人驚喜的是,IMAGE 的主要操作系統仍然機能正常。儘管多年來都猶如一件太空垃圾,但事實上,IMAGE 並沒有損壞或廢置一方,而是默默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於外太空運轉了 1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