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科技大亨 Elon Musk 日前揚言要在 2024 年前送人類上火星,而且只需 80 日,速度堪比環遊世界。人類對宇宙的野心究竟從何開始?59 年前的今天,蘇聯的火箭將人類史上首個人造衛星史普尼克 1 號(Sputnik 1) 送上太空,搶先踏出了人類探索太空的第一步。在冷戰時期激起了與美國的太空競賽,開啟了延續至今的太空時代。
1957 年 10 月 4 日,蘇聯元首 Nikita S. Khrushchev 在火箭發射成功後,和兒子 Sergei 打開收音機,聆聽史普尼克從太空回送訊號時的嗶嗶聲,Sergei 憶述:「那時還不知道這是何等偉大的事。」當時他們聽到的毫無起伏的訊號音,今天被形容為見證人類科技大躍進的蜂鳴。
鬥上太空的冷戰
一個月後蘇聯乘勢發射了史普尼克 2 號,上面甚至載了一隻名為 Laika 的太空犬(不過在進入太空後數小時就死亡)。 當時蘇聯傳媒低調處理了衛星發射的消息,然而當時正值冷戰時期,美國不是那麼淡定,報紙塞滿史普尼克的新聞和分析,街頭巷尾議論紛紛。圍繞地球航行的史普尼克不停發出訊號,人們從家中屋頂、後花園抬頭便能看到這顆拖著推進器火光的閃爍新星。 美國歷史學家 Walter A. McDougall 如此形容:「珍珠港突襲以後再沒有任何一件事能像史普尼克般引爆這樣的迴響。」對當時的美國人來說,史普尼克讓他們顏面掃地,蘇聯先於美國發射出全人類首個人造衛星的事,似乎意味著美國的敗陣。美國的教育制度落後了以致科學不如人嗎?還是民主體制終究及不上專制的共產主義?人們諸多聯想,總之史普尼克的意義絕不限於太空科學發展。
恐慌令美國國內大小媒體的版面一度被科技、太空探索醫學消息瓜分。時任的美國總統艾森豪,翌年簽署成立美國太空總署並推動水星計劃,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預算短短一年間幾乎增加三倍。根據 McDougall 的著書,此前冷戰只是政治及軍事鬥爭,美國的角色讓她只需不時向前線同盟國提供援助;然而,此後冷戰演變成與蘇聯全方位的競賽,科學教科書成為與導彈及間諜同等級的武器。
史普尼克的德國元祖
史普尼克還有繼承自其祖先的可怕之處。說起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發明並不是史普尼克,而是德國的 V-2 火箭。 V-2 火箭是在二戰期間,被納粹德國研發作攻擊英國的短程彈道飛彈。二戰結束後,有關的技術和人才分別被美蘇兩國吸收。史普尼克在 1957 年發射前兩個月,蘇聯也曾使用相同技術發射洲際飛彈 R-7。兩次先例示範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軍事意義: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可隨意向地球任何一地發射核彈。
美國的反超:阿波羅計劃
美國首個人造衛星發射,卻在眾目睽睽下墜毀。是次失敗後美國急起直追,卻一直落於下風,而蘇聯此後的太空探索一帆風順, 1959 年成功繞月飛行和降落月球;1961 年將第一個太空人送上太空;1965 年蘇聯太空人完成第一次太空漫步。直至 1969 年美國的阿波羅計劃不單實現了載人航天,兩名太空人更成功踏足月球,成為史上首次登月的太空人。自 60 年代初開始,登月就被定義為太空競賽的勝利標準,因此阿波羅登月成功標誌著美國太空事業的勝利。然而,沒有蘇聯的史普尼克,就不會有美國的阿波羅計劃。
人類的一大步
首位登月的美國太空人在月球邁出第一步時說:「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在追述阿波羅計劃過程的紀錄片 In the Shadow of the Moon 中,同行卻沒有登月的第三名太空人 Michael Collins 的回憶。他完成任務返回地球以後,發現人們感同身受彷彿自己有份登月般,而且比起到處歌頌美國功績,他們說的是:「我們做到了!人類做到了!」儘管太空時代以競爭為開端,發展至今太空科技卻惠及全民,包括依靠人造衛星運作的 GPS 及手機訊號,太空棉、冷凍乾燥食物以至是癌症治療用的 LED 燈等 NASA 研發的副產品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