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人談論月球,有政治人物也分享對最大滿月的天文學見解,美國太空總署(NASA)反倒憂慮月球的政治前景,擔心中國可能申索月球主權,言論遭中方「堅決反對」。美國空軍大學(Air University)兩位學者則認為,不論中國是否有企圖,佔月都是目前科技和投資水平所難以實現的。
主權
|共23篇|
走近不存在於地圖的「國中國」
在地圖上,要找出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國很容易,較小的國家例如不丹、汶萊、卡塔爾,就可能要花點時間。小如梵蒂岡,也能放大地圖去找,但像西蘭公國、莫洛西亞共和國、懿德公國等「國家」,卻不可能出現在一般地圖上。有些人熱衷於建立不獲主權承認的微國家(Micronation),在「領土」裡自任王公、總統;估計全球就有上百個微國家,他們「獨立」或「立國」的原因各有不同。
【東線醞釀】白熱化的日俄領土爭議:北方四島問題考
2 月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全球自由民主陣營聯手反制俄羅斯,日本也加入制裁行列,響應把俄國剔除於 SWIFT 外、凍結俄羅斯官員及普京親信的資產,並實施軍事出口限制。事件令日俄關係急劇惡化,不單「日俄和平條約」談判工作流產,俄羅斯甚至在有領土爭議的北方四島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令緊張局勢升溫。
強扭的瓜不甜 —— 阿根廷得不到的福克蘭群島主權
阿根廷週日宣佈加入中國「一帶一路」計劃,中國則支持其對福克蘭群島主權的主張。1982 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是英國與阿根廷對當地主權爭議的高潮。在阿根廷看來,福克蘭群島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聲援阿根廷的中國,則認為當地反映西方的「殖民心態」。然而,早在戰爭爆發前的 1980 年,英國原本有意通過和平方案交出群島主權,惟後來阿根廷軍事入侵群島,加上島民一直心向英國,導致今日局面。
中印衝突方式:改地名
近年,中國和印度的邊境局勢緊張,雙方近在去年 6 月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爆發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流血衝突,在 10 月又有 200 名中國士兵因擅越國界,被印方短暫扣留。12 月 29 日,中方又有一項新舉措,把中印爭議地區、印度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其中一大部分被中方稱為藏南地區)的 15 處地方改名。
中國航海家「環北之旅」,如何體現北極地緣政治問題?
今年 6 月 30 日,中國航海家翟墨乘帆船「翟墨 1 號」從上海出發。翟墨 1 號船帆印有「環北之旅」字眼,聲稱是「人類史上首次不停靠環航北冰洋」,聽來並無不妥。但據中國環球電視網報道,翟墨途中嘗試由北大西洋進入蘭開斯特灣,遭加拿大海岸警衛隊「非法攔截」。美國獨立智庫北極研究所研究助理 Trym Eiterjord 認為,翟墨 1 號「環北之旅」遇阻背後,是北極地緣政治的縮影。
主權移交 700 次:每半年易主一次的小島
位處法國與西班牙邊界的費桑島(Pheasant Island),每半年便會移交主權,至今累計超過 700 次,非但沒有釀成外交衝突,還是 360 多年前兩國化解爭端的標記。
中國外交戰略:臘腸術?
近年,中國經常與周邊國家出現邊境糾紛,而且情況漸漸惡化,例如中國拒絕從南海黃岩島撤出漁船,令關係本來和睦的菲律賓作激烈抗議。日本近日也發表「海上保安年報 2021」,指出中國海警船去年有 333 天在釣魚島周邊區域出現,停留日數亦高達 111 天,均創歷史新高。有國際關係學者就在學術網站「外交家」分析中國的外交戰略:「臘腸術」(salami slicing)。
捍衛太平洋島國,美國有責?
今天的世界,已不可忽視中國的影響力。雖然中國宣稱不搞「脅迫外交」、美國則指「不強迫盟友選邊站」,但假如前題是「不得不選擇」,就可能是另一回事。曾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大洋洲及印太安全主任的 Alexander B. Gray 便認為,美國政府當前要務,是處理一眾太平洋島國面臨中國日益膨脹而帶來的挑戰。
南海翻版?中國喜馬拉雅山邊境建村
2013 年,中國傳出在南海建立不同人工島,到近年,永暑礁已變成可供軍機升降的基地。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教授 Brahma Chellaney 指,中國正在喜馬拉雅山邊境照搬在南海造地的切香腸戰術(Salami tactics),建立不同邊境村莊。
由世界威脅到人權一部分:雙重國籍的歷史
前香港特首梁振英接受專訪時表示,要嚴格執行「國籍法」,禁止雙重國籍,並直言港人不應「一腳踏兩船」。早前也傳出消息,加拿大憂慮中國取消承認港人雙重國籍,而部署撤僑。學界已就雙重國籍討論多年,美國天普大學教授 Peter Spiro 就曾在法學期刊撰文,追溯雙重國籍的歷史。
民主也不是請客吃飯
毛主席有句名言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其實民主進程又何嘗輕鬆?說到底,請客吃飯多少有點奢侈,而民主是我日用糧,是生活的必需。從新加坡的歷程看來,不止治權的平穩更替需要民主;民權的伸張、生產的有序、社會的融洽,缺乏民主是無法實現的。
【偷雞稱霸?】中國南海人工島礁的隱患
中國上月初擊沉越南漁船,最近又派勘測船在馬來西亞水域活動,激怒東南亞鄰國。但是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亞洲海事透明倡議」的主任 Greg Poling 認為,中國的威嚇行為從來不是新聞,新鮮的是東南亞鄰國的反應,他們已經因為武漢肺炎疫情而應付不暇,而這場瘟疫中至少有一部分源於中國的過失。
成就祖國好孩子的澳門「一二.三事件」
澳門政權移交中國迄今 20 年,據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文藝晚會上評價澳門 20 年來全面貫徹一國兩制。然而,要說澳門「回歸 20 年」,部分學者或有異議。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 Carmen Amado Mendes 則認為,1967 年,澳葡政府就「一二.三事件」認罪賠償、承認澳門為中國領土後,已失去「對澳門事實上的主權」。
拒絕受制於人 —— 新加坡供水四大「水喉」
自新加坡獨立以來,供水一直是兩國爭論不已的問題。近日,馬來西亞打算再次向新加坡提出修訂原水價格。對城邦國家新加坡而言,立國初期獲得馬來西亞供水至為重要,因而甚至將供水協議寫入 1965 年兩國的獨立協議中。但依賴單一供水來源終非長久之策,半個世紀以來,新加坡便以「四大國家水龍頭」為戰略,努力擺脫水資源上受制於人的狀況。
科網巨人 VS 熱帶雨林八國聯盟:「.amazon」域名主權誰屬?
貴為全球最著名的科企巨頭,亞馬遜(Amazon)在網絡世界已擁有無人挑戰的地位。但在現實世界,亞馬遜與同名的全球最大熱帶雨林,苦戰 7 年仍然未有突破。
漁民 —— 維持中國海上國界完整的第三艦隊
早前媒體以「扇貝戰爭」,形容英法漁民為扇貝捕撈問題發生的衝突。雙方以漁船對撞,幸未釀成流血事件。漁民之間的捕撈爭執並不罕見,但假如其中一方換為中國漁民,結果會否只限於此便不可知。因為近年來,中國漁民正以「海上民兵」的姿態,縱橫四海。他們既有一定動員能力,卻非編制內的正式部隊,儼然中國海軍、海岸警衛隊以外的「第三艦隊」。
中國印度新仇舊恨:在不丹一觸即發?
中國印度兩國在西藏南部洞朗地區對峙廿日有多,互不退讓,爭持不下,隨著中印不斷增兵派援、局勢持續升溫,若雙方稍有不慎,擦槍走火,很有可能會自 1962 年中印邊界糾紛以來再度開戰。究竟為何中印會陷入如此僵局?哪邊較有道理?有報道評論指出,今日的中印之間硝煙味濃,是源於中國對不丹的無理據擴張。
決戰今天:中菲南海年代記
國際法庭即將宣布中菲南海問題仲裁結果,判決會對哪方有利還是未知之數,但目前南海風雲變色,中美派遣軍艦在附近一帶駐守對峙,形勢劍拔弩張,煙硝味濃。究竟如此緊張局勢,因何而起,又是哪方之過?
影響伸至南極 中國人的驕傲?
90 年代,中國在外交上「韜光養晦」,但伴隨經濟軍事實力提升,以及國際影響力增加,對外態度亦日漸強硬。中國欲取的,不僅是釣魚臺和南海的主權,還有南極洲冰天雪地下的潛在經濟利益:石油、天然氣、淡水、金屬礦物資源等。現時,中國與澳洲在南極洲的經濟合作和角力,關乎該地未來廿載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