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全球發展最快的產業,航天界必屬其一。非洲縱然起步較遲,過往缺乏相關基建和技術,令本土公司必須移師哈薩克、法屬圭亞那或美國發射衛星,但如今亦已急起直追。估計前年約值 200 億美元的非洲航空業,將於 2026 年增長至 230 億美元。外資參與以至跨國太空組織,都是這片大陸的「升空」關鍵。
宇宙
|共43篇|
【太空聖杯】Starship 試射,為何重要?
SpaceX 原定於 4 月 17 日發射重型運載火箭 Starship,但升空前不到 10 分鐘,因助推器出現增壓問題宣佈推遲發射至少 48 小時;SpaceX 創辦人馬斯克後來發推文解釋,問題似乎是「壓力閥被凍結」。火箭發射延期甚至失敗自然不稀奇,若這支以可重複使用、載人上月球和火星為目標設計的「最強火箭」Starship 成功發射,意義重大。
日本初創民企上市:2024 建立月球城市
民用太空探索初創公司 ispace 上星期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招股價為 254 日元,到星期五收市已急升近 6 倍,到 1,501 日元。同時間,該公司的登月艙 HAKUTO-R「任務 1」順利運行中,預計著陸日期為 4 月 26 日,正式開啟日本首次探索月球之旅,及將實現全球首例民間登月;該公司更有著未來在月球建立居住地的野心。
3D 打印火箭墜落:一次成功的失敗
美國初創太空公司「相對論空間」成功製造全球首支 3D 打印火箭「人族一號」(Terran 1),並在美國東岸時間 3 月 22 日試射。雖然實驗最終失敗,但媒體評論認為其帶來多項技術突破,已是重大勝利。
黑洞是暗能量的根源?新科學發現如何改寫我們的宇宙想像
2 月 15 日,來自全球 9 個國家共 19 名科學家,在權威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共同發表一則驚人的天文學發現,團隊透過橢圓星系中央黑洞的觀測,指出黑洞是暗能量的來源,解開了一道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難題,亦為人類了解宇宙之謎踏出了一大步。
NASA 資助科學家,有望引領人類再邁進一大步
NASA 創新先進概念計劃(NIAC)宣佈將資助 14 個團隊的破天荒發明,旨在於 20 到 30 年後幫助改進或實現 NASA 的新型任務。當中 3 項研究:於火星培植真菌作建築材料、於月球運送氧氣的管道,以及液體望遠鏡鏡片,或將帶來劃時代的貢獻。
跟外星人接觸前,要做甚麼準備?
電影裡,人類第一次遇到天外來客,反應多數都是大吃一驚。現實中,美國天文學家 Jerry R. Ehman 在 1977 年第一次探測到來自外太空的信號,即在信號報表寫上「Wow!」;雖然未能以這個信號斷定外星生命存在,但已足見 Ehman 之訝異。為此,科學家就在蘇格蘭設立後探知中心(Post-Detection Hub),避免將來人類遇見外星人,會太過驚訝而變成盲頭烏蠅。
阿提密斯大戰嫦娥:中美將在月球展開核能競賽?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本週披露,預計在 2028 年於月球南極基本建成月球科研站,並打算使用核能應對科研站長期大功率的能源需求。中國銳意發展太空事業雖然並不新鮮;惟無獨有偶,美國早於 2019 年也計劃在月球南極建立基地阿提密斯(Artemis),並採用核能供電。
【Tech Wed】專訪太空娛樂公司 ALE:人造流星雨,幸福之所在
常有人說,對著流星雨許願就可以實現願望,這麼罕見的一幕,要遇見並不容易。流星雨屬於天文現象,時間和地點無法控制,日本就有初創公司研發新技術,製造「人工流星雨」。這項計劃已開始在太空進行實驗。研發這項技術的是日本太空娛樂公司 ALE,ALE 創辦人兼社長岡島禮奈(Lena Okajima)早前就接受 *CUP 媒體訪問。
美國重返月球:阿提密斯征月有何啟示?
11 月 16 日,美國太空總署成功發射號稱歷來火力最強的探月火箭「阿提密斯一號」(Artemis 1),為未來數年再次送人類登月作準備。在 1961 年到 1972 年,美國進行了「阿波羅計劃」,把多名太空人送上月球。可是,由於登月任務所費不菲,美國在 70 年代後就中止了計劃;這次「阿提密斯計劃」將標誌著人類再次重返月球。
踏出移民太空第一步:在火星上製造氧氣
去年 2 月,由美國太空總署製造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降落在數百萬公里外的火星、赤道以北的一個貧瘠隕石坑內。除了收集岩石樣本,還首次展示了名為 MOXIE 的化學實驗:以一個多士爐般大小的鍍金工具,吸入並分解幾乎全由二氧化碳組成的火星氣體,並轉化成氧氣,讓人類向在火星建立家園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俄羅斯退出國際太空站,象徵後冷戰秩序終結
俄羅斯前日宣佈,將於兩年後撤出國際太空站,發展自家太空站。縱然,美國早已投資興建數個新太空站,中國天宮太空站亦預料今年完工,意味著國際太空站遲早會被取代,但俄方這次退出依然意味深長,象徵著後冷戰時代壽終正寢。
韋伯望遠鏡 —— 尋找宇宙首次沐浴星光的時刻
在韋伯望遠鏡之前,NASA 及歐洲太空總署有哈勃望遠鏡;比較拍攝同一星系團,可見前者捕捉光線更加細緻。觀察宇宙就是觀察歷史,韋伯出色的光線收集能力,不僅能捕捉到古老的星系圖像,更能接近宇宙的開始。
科學狗:銀河系中心黑洞影像(下)
天鵝座 X-1 位於離太陽系 6,000 多光年的地方,是個所謂的高質量 X 射線雙星系統。在這雙星系統之中,其中一顆是擁有約 21 倍 太陽質量,但屬非常細小的緻密天體,而它的同伴則是一顆明亮的超巨星。
第二個太空時代,飛機航班延誤愈來愈多?
飛機航班延誤,通常是由惡劣天氣,機件故障或停機坪上的交通問題引起。但隨著商業航天工業興起,如今還多了一個新理由:火箭發射。
「長途跋涉赴月球,但最震撼的,是我們的故鄉。」
當被問及地球的外形,你我大抵都有些概括的印象:圓形、藍色⋯⋯ 可是,這個今天看來的「常識」,其實得來不易。1972 年 12 月,美國阿波羅 17 號登月任務期間,拍下可能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其中一張照片「藍色彈珠」(Blue Marble),首次清晰、完整地捕捉整個地球。中央蘭開夏大學史學家普爾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回溯這段科學史,以及地球攝像對環境保育的意義。
中美宇宙角力:月球的戰略價值
拜登上任後,中美抗衡的格局延續,3 月 18 日雙方代表在阿拉斯加唇槍舌劍,成為不少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而這場中美之爭將會蔓延到月球之上,3 月 9 日,中國和俄羅斯簽訂備忘錄,合建月球科研站,勢要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宇宙秩序。太空政治學家 Namrata Goswami 就在學術網站「外交家」撰文,分析背後的戰略含義。
西班牙新晉藝術家 Okokume 個展 —— 心之旅
西班牙新晉藝術家 Okokume(奧高古曼)於過去兩年,一直自我沉澱,與自己的黑暗面對話,嘗試尋找及期盼展現最真實的自己。繪畫,就是她的出口。她所創作的 Cosmic Girl 是一個宇宙小精靈,嘗試喚醒人類對環境保育的關注,表達愛護地球的重要性。然而,這次於 JPS 畫廊展出的「旅」(Inside),Cosmic Girl 成為抒發感情的替身,可說是藝術家最深情的剖白。
宇宙奇問:地球是否愈來愈大?
我們自出娘胎,就活在地球之上,對於這個星球,卻又了解甚少。有讀者早前便向「紐約時報」科學欄目提問:「歷代以來,隨著腐爛植物的堆積,地球是否變大了?」不過,美國太空總署前機械人專家、知名網絡漫畫 xkcd 創作人 Randall Munroe 直言:「地球並非變大,它其實正在縮小﹗」
張鼎源:葡萄酒也講天人一體
生物動力學(Biodynamic)近年在葡萄酒業界成為潮流,不少全球知名酒莊也參與其中,包括 Château Pontet-Canet、Domaine Leroy 等,相比有機耕種及釀造更進一步。除了化學物質止步,生物動力學更要應天地、通宇宙,感覺玄之又玄。但能成為現今釀酒界顯學,當然不是因為兩三個風水佬的吹奏能成,那是古老哲學加上現代反思而成的一股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