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香港憑藉對華轉口貿易,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知名的港口城市,但要支撐整個港口發展,除了有賴前線物流貨運工人,還需要工程師和建築工人在背後鋪橋搭路,令人流貨流可以貫通整個區域。已故資深工程師 Colin Michael Guilford 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研究文章,細訴香港戰前土木工程史,這次我們就談談連接香港各地的道路網絡。
道路
|共7篇|
【日本獨有】無罰則的政策,可禁絕路上低頭族?
不施以任何懲罰,也可禁止行走的低頭族「累己累人」嗎?在日本大和市車站,職員拿著旗幟,白底紅字標明「禁止行人在走路時使用智能電話」。BBC 新聞引述地方官員稱,該措施雖然沒有法律約束力,但有望取得成功,全因日本「怕麻煩人」的傳統觀念。
【無能政府】修路這回事,市民私了
有路的地方,就有坑。孟買貴為印度大城市之一,路面凹坑問題讓駕車人士彷彿置身越野賽事,汽車受損事小,但交通安全事大。根據印度道路運輸及公路部(Ministry of Road Transport and Highways)統計,2017 年有超過 3,500 人死於路面坑洞所致的交通意外。修橋補路迫在眉睫,政府卻投閒置散,兩名小市民難以忍受,於是自發上街補路。
不能沒有車?日本的老齡駕駛問題
涉及長者司機的交通意外頻生,本港更有職業司機年屆 80 仍繼續工作 。但年紀大,身體情況大不如前,仍繼續駕車,會否成為道路上另一「計時炸彈」?近日日本一段網絡短片,再次帶出長者駕駛問題,而日本當地亦正努力遏止涉及老年司機事故的上升趨勢。
「印度矽谷」交通癱瘓,專才難求不如日本打救
美國矽谷交通擠塞問題聞名全球,在地球的另外一端,被譽為「印度矽谷」的班加羅爾(Bangalore),交通問題亦不遑多讓。說來諷刺,班加羅爾雖然孕育了一批電腦專才,但要解決嚴峻的塞車困擾,最終還是尋求外援,邀請日本政府——這個可能是全球最擅長解決交通堵塞問題的國家,提供技術支援。
人在奧斯陸:不開車才是身份象徵
買得起汽車是身份的象徵?對於一座城市,拎得起汽車,而又先人一步放得低,很可能才是先進的身份象徵。挪威首都奧斯陸正向此目標邁進。
瑞典交通改革:今日過後,一律靠右
靠左走還是靠右走?一個全國交通改革,令所有瑞典駕駛者及騎單車的人改變一生的習慣 —— 開始在道路的右側駕駛,一夕之間左轉右,想來驚險,但瑞典卻能安然度過,連交通意外也比之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