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施以任何懲罰,也可禁止低頭族行走時「累己累人」嗎?在日本大和市車站,職員拿著旗幟,白底紅字標明「禁止行人在走路時使用智能電話」。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地方官員稱,該措施雖然沒有法律約束力,但有望取得成功,全因日本「怕麻煩人」的傳統觀念。
日本街頭充斥著「歩きスマホ」,即「步行的智能電話」。今年 1 月,大和市在兩個地點進行研究,記錄到該市的 6,000 名行人中,約有 12% 於步行時使用電話。有見低頭族極易造成自身及其他行人危險,大和市市長大木哲決定推動相關管制措施。他向地區議員提出想法,在進行公眾諮詢後,取得 8 成人支持。最終,市政府於 6 月份頒佈有關步行時使用智能電話的禁令。
在禁令推行首數天,該市僱用了數名員工,他們身穿顯眼背心,在大和車站前高舉標語,並廣播解釋條例細則。由於武漢肺炎疫情嚴峻,大木不想僱用更多執法人員在街上巡邏,所以只在車站出口擺放少量告示。他深信:「我們相信大和市民會做正確的事。」
事實上,不少日本人亦意識到,此舉有機會對自身或他人構成危險。2019 年,一項調查訪問了 562 名日本智能電話用戶,當中有 96.6% 的受訪者表示意識到危險;13.2% 的人曾親身經歷相撞事故;更有 9.5% 曾因此受傷。
60 多歲的東京市民名畑敦子(Atsuko Nabata,音譯)同意禁令,她說:「我騎單車時,必須避開正在看電話的人,甚至曾因此而被撞。如果(正在用電話的人)朝我走來,我會停下等他們留意到我。最近數天,我幾乎和某個低頭族相撞,但我沒有道歉,心底裡甚至想尖叫。」
然而,沒有任何具體懲罰的禁令,真的可產生影響嗎?澀谷中村法律事務所律師鈴木尚太指出:「有些法律雖然沒有罰則,卻很有效。」規例能否成功,取決於日本的「迷惑」概念,即會否造成其他人困擾的顧慮。例如,禁止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電話,是不成文的規定。但即使在實際上沒有禁止,人們也不會這樣做。
天普大學日本分校臨床心理學家渡部裕子補充,「迷惑」是成功實行非懲罰性法律的關鍵文化因素,「我認為,兒童及青少年都是在學校及家中,透過模仿並強化與大人及同儕之間的互動,來學習這種自律系統。例如,日本父母經常要求孩子在公共場合停止某些行為,像大聲說話和四處亂跑等,因為『這會給他人造成麻煩』。」而大木市長亦有信心,無罰則政策於五年內會奏效,並成為社會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