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們:咪亂過馬路

A+A-

剛過去的 8 月中,聽說警察比較嚴厲巡查街上亂過馬路的人,有人因此被罰款 2,000 元。對於頻繁的交通意外,重量的罰款有沒有阻嚇作用呢?這也許又關於社會意識、階級,還有群眾行為模式等問題了,還有行人大多是買不起汽車的人。以下節錄 3 本有關「過馬路」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字字研究所 word by word collective:施志明「條界任你擺」

道路和車路的邊界,為誰所繪畫?過條馬路,為何又要上天橋、又要落隧道?亂過馬路單純歸咎於行人的貪快莽撞,還是道路和城市的設計不夠貼地?我們是時候思考一下,這個地方的界線和邊界是如何被構思和制定的?

如果道路重新規劃,你會如何分配?香港重新分區 —— 十八區條界,你又會如何擺弄?此書以香港地方的名稱及範圍變化作起點,闡述重要歷史事件及地區沿革。地域的限制和邊界往往因為官方規劃有所調節,但民間的約定俗成和生活需要,今日切身地改變地方的面貌。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當城市以規管和法例限制我們步伐的同時,我們該如何保障自己「走路」的自由度和社區的靈活性呢?

夕拾X閒社 Mellow Out:盧沛雄「彌敦道」

「先生,紅燈嚟㗎喎,你過馬路嘅?麻煩身份證啊……」警察不時在各區展開針對亂過馬路者罰款及駕駛者違例事項的執法行動。翻查過去數年運輸署道路交通意外統計,每年全港有超過 20 處發生 6 宗或以上涉及交通意外行人傷亡的交通黑點。當中彌敦道與亞皆老街、佐敦道、㕵角道等街道交界經常「榜上有名」。

彌敦道一帶晝夜車水馬龍,熙來攘往。本週夕拾 X 閒社推介盧沛雄於 07 年出版的「彌敦道」一書,計算九巴在彌敦道上共有 46 個巴士站。又估算彌敦道上交通燈燈號時間:供汽車行駛的約 68 秒;行人橫過馬路的約 32 秒。單是油麻地尾段至旺角地段的交通燈,就有約 165 盞。香港人節奏急促,駕駛者心急,行人又「唔耐煩」,不難想像這條全長近 4 公里、九龍的第一條道路,因何頻頻發生交通意外,處處標為交通黑點。

人車爭路,擁擠密集,是彌敦道日常寫照。不過,若我們放慢腳步,不要把目光放在眼前繁囂的道路,而是如作者看到的,是一條天天在變、經歷不斷建設和發展,同時不斷拆卸和破壞的道路。這地方曾擁有的文化歷史、故事和記憶,如每天行人流水潺潺般,不斷流逝。

此書設計精美巧妙,封面封底合起來是「彌敦道」的街道牌;內頁以風琴式雙面印刷,由作者於 05 年所拍攝超過二千多張、彌敦道南北兩旁街道商舖景象的照片組合而成。彌敦道對香港人來說毫不陌生,路經這條繁忙的街道,可曾認真、細心觀察兩旁的景象,了解這條道路的歷史?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羅曼.馬斯(Roman Mars)、柯特.科爾斯泰特(Kurt Kohlstedt)「99% 隱形的城市日常設計」

在城市長大的小孩,自小被教導「馬路如虎口」,必須謹遵「紅燈停,綠燈行」的道路使用守則。然而小孩長大後,漸漸發現這些規則有時不需死守,留意路面情況反而更加重要。每天穿梭於城市街道,你是否想過這些交通規則在訂立之時根據甚麼原則?紅綠燈的設計又有甚麼特別故事?

除了道路規劃,書中還介紹了很多城市生活中常見、但總被視而不見的有趣設計和背後巧思,例如建築物的出入口如何設計、城市邊界如何劃定,「雲端」與海底又有甚麼關係…… 很多想不通的、未察覺的城市設計細節,翻開這本書,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由美國 Podcast 節目 99% Invisible 的主持 Roman Mars 和製作人 Kurt Kohlstedt 合著的「99% 隱形的城市日常設計」,將城市景觀拆解成細微的小單元,藉由對城市的仔細觀察和深入研究,重新發掘並放大那些常被忽略卻十分重要的都市設計元素。而談到公共空間和交通,書中介紹了一場曾在歐洲各城鎮興起的「裸街運動」。當時曾有都市規劃師、研究者質疑街道設計的關鍵元素,如標誌、路緣石和護欄,能否真正保障安全,於是挑戰現代都市設計慣例,讓汽車、公車、單車和行人在相同空間自由穿梭。結果,一些城市實驗成功,車禍和交通延誤情況都有所減少。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