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鷗行:得獎香港詩人的英詩寫作啟蒙者

A+A-
英國國家詩詞比賽冠軍葉晉瑋(左);美籍越南裔詩人王鷗行(右)。 圖片來源:National Poetry Competition;Slaven Vlasic/Getty Images

來自香港的 19 歲劍橋大學學生葉晉瑋(Eric Yip),憑藉詩作 Fricatives 奪得英國國家詩詞比賽(National Poetry Competition)冠軍,為史上最年輕得獎者,廣受港人關注。他在訪問提到,創作受美籍越南裔詩人王鷗行(Ocean Vuong)經歷啟迪,究竟王鷗行是何許人?他又如何鼓勵葉晉瑋在內的非英語母語作家?

王鷗行的成名詩集 Night Sky With Exit Wounds 封面。

現年 33 歲的王鷗行居住美國麻省北安普敦(Northampton),任教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Mass Amherst)藝術碩士課程。1990 年隨家人移民美國,2016 年他在紐約大學就讀期間,發表首部長篇詩集 Night Sky With Exit Wounds 一鳴驚人,奪得艾略特獎(T.S. Eliot Prize)及前衛詩獎(Forward Prize)。

得獎長篇詩集以家庭經歷的戰爭與移民創傷為題材。「華爾街日報」報道,曾經有朋友問王鷗行,為何詩集不見其本人的幽默感,王鷗行卻認為是別無選擇,他有義務書寫越裔的歷史與移民創傷,即使那未必來自他的第一身經歷。「當大量白人導演、電影人和歷史學家都書寫越南,我終於可以為自身越裔社群寫作,是難能可貴的時刻,所以不得不戴上清醒的面具。」

這種寫作態度啟發了不少有色人種作家,移居英國的香港詩人 Jennifer Wong 曾經如此評價:「看到一位亞洲詩人在詩壇佔有一席之地,實在令人鼓舞。」她認為,許多移民家庭都充滿痛苦故事,王鷗行讓這些作家認識到,自己同樣有條件公開訴說自身創傷。

王鷗行敢於以英語書寫自身社群經歷,或許正是葉晉瑋書寫港人離散經驗的啟發。他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就解釋,作為會說廣東話和普通話,但以英文寫詩的作家,是王鷗行讓他意識到自己「有權被聽見」(”had a right” to be heard)。

「換上英語,有如戴上面具」

在文壇嶄露頭角後,王鷗行開始有寫詩以外的新嘗試,2019 年發表首部小說「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旋即榮登暢銷書榜,更被電影公司買下版權。著名美籍越裔小說家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指出,王鷗行「複雜而平易近人的寫作風格」使其突圍而出,既廣受文壇青睞,又得到非專業讀者的歡迎。

縱然轉換文體,但越裔社群經驗始終是王鷗行關切的核心課題。這本半自傳體小說,以名叫「小狗」的越裔移民角度敘事,觸及越戰創傷、身份認同、家庭暴力等議題。書中在美國長大的主角,眼見母親因不諳英語而生活難堪,於是決心精通英語,想要長大後為母親發聲:

拿掉自己的語言,換上英語,有如戴上面具,旁人才能看見我的臉,進而,妳的臉。I took off our language and wore my English, like a mask, so that others would see my face, and therefore yours.

奈何主角英語愈是爐火純青,與母親文化隔閡也愈深。小說以兒子為不識字的母親寫信開首,其中已透露事與願違的無奈:「親愛的母親:我書寫,是為了接近妳,雖然我每寫下一字,跟妳就多了一個字的距離。」(Dear Ma, I am writing to reach you—even if each word I put down is one word further from where you are.)

「一個戴眼鏡男孩的香港口音」

非英語為母語者為了被聽見,於是努力學習英語,但愈竭力愈是失落。這份無奈與矛盾,透露出海外離散社群的共同處境,恰恰也是葉晉瑋探討的主題,詩中一段就描寫出發聲與服從的張力:

submission. You must learn to submit
before you can learn. You must be given
a voice before you can speak. Nobody wants to listen
to a spectacled boy with a Hong Kong accent.
(服從。你要學會服從
才能夠學習。別人要給你一把
聲音你才能夠發言。無人想聽
一個戴眼鏡男孩的香港口音。)

Fricatives 以港人學習英語「擦音」開首,探討殖民、種族、移民、身份歸屬等問題,帶出背離家園的愧疚。評審 Fiona Benson 讚揚,作品以「正確發音、良好外國教育、自豪的父母」與「底層政治犯、危機與殘酷」的比對展現張力,交織成既充滿力量又脆弱的故事。

在葉晉瑋的得獎訪問中,依然可察覺到語言帶來的認同困擾,他坦言要用非母語書寫香港,令他感到內疚。「當你用英文寫作、當你書寫香港、你的家園和文化時,你其實是主動參與翻譯工作。這是我非常有意識的事,也是我想要探討的課題之一。」

這份參與文化翻譯的自覺,與王鷗行同樣是遙遙呼應。王鷗行日前接受訪問,談及因母親癌症離世而寫的新詩集 Time is a Mother,他表明會細讀所有英語書評,因為這是窺探英語文學圈的一扇窗。「我經常想在人類學層面上觀察,像我這類人是如何被盎格魯傳統、歐洲傳統所接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