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Joan Miró 作品回顧展 ——「米羅的詩想日常」

A+A-
「煙火」,1974 年。

胡安.米羅(Joan Miró)與達利和畢加索齊名,為西班牙現代藝術的三巨頭之一。他的風格獨特,充滿想像力及幽默感。香港藝術館與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聯合籌辦「米羅的詩想日常」展覽,在港首次展出由基金會借出 94 件米羅的創作,包括繪畫、雕塑、素描、紡織品、石版畫、海報及影像資料。此外,其中 11 件作品更是基金會首次外借,逾 8 成展品亦是首次登陸亞洲;「煙火」便是米羅 80 歲時的畫作,亦是基金會極少外借的作品之一,不妨把握最後機會,近距離一睹極具童趣及多變的創作。

不斷變化及超越界限的創作旅程

「浪漫芭蕾」,1974 年。

米羅的作品風格及主題不斷在演變。他自小對藝術感到興趣,7 歲開始學習繪畫,長大後如父母所願去打工,卻患上嚴重抑鬱症,為治療而到郊外的家休養,由此踏上藝術家之路。郊外與大自然風光、民間藝術,成為他創作的養分。無論是其早期的傳統主義,到後期的抽象主義,他都熱衷於演繹日常物品及發掘它們內在的詩情畫意,始終保持著對形式、物料、色彩和符號意義的探索和實驗。

前方的創作為「女人、鳥」,1973 年作品。

是次展覽分為 5 個主題,包括「物件」、「詩歌與物質」、「民間藝術」、「海報藝術」及「公共藝術」。甫進展覽場地,先迎來一套以米羅在各創作中出現的線條及形狀,化為「角色」於影片內奔走及出場的動畫,配以輕鬆有趣的音樂,感覺像是走進一個充滿童趣的樂園。米羅深受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達達主義等藝術風格的影響,作品色彩鮮豔、線條簡潔,而他亦一直運用不同的符號,其中以星星、月亮、眼睛、女性和鳥較為人熟悉。正式步入展區,迎來「女人、鳥」(1973),是米羅於柏油帆布上的大型創作。他不只是在畫布上創作,而是希望不斷突破繪畫的界限,嘗試以不同的材料創作,如其後的展區中的「大型壁毯裝置(六)」(1972),選取了織物作「畫布」,再以塑膠彩、繩子等物料作為「顏料」,以各種配置來突顯物品的本質。他曾表示:「我從不使用在藝術用品商店能買到的空白畫布。我刻意製造意外、引發一個形狀、一個色點。任何意外都是好的。」

我愈來愈重視我在作品中所使用的物料。為了讓觀者在作出反應前先感受到視覺衝擊,我覺得一種豐富而有力的材料是必要的。這樣,詩意便透過塑造的媒介表現出來,不言而喻。
——胡安.米羅

詩與創作

「詩歌(三)」,1968 年。

早於 1936 年,米羅曾公開表示不會將繪畫與詩歌加以區分。他希望以詩意的方式呈現各物件或東西的物質性。詩意反覆出現在展覽中,亦貫穿了米羅的藝術創作生涯。他的創意與想像、不受局限及嘗試打破既定印象及框架的精神從不間斷,如他的作品「鴨子的飛行、女人、星星」(1965),便是在一幅「學院派」風格的畫作上再重新塗鴉,畫出具挑釁性的線條;1968 年的「詩歌(三)」,直接標明畫作與詩的關係,文字、線條、符號的配合,卻又帶出不一樣的律動及意象。

「燒毀的畫布」,1973 年。

米羅在雕塑、海報設計上亦有不少突破及探索更多可能,然而,他亦從沒離開過「畫布」上的創作。「燒毀的畫布(一)」(1973)更是他從另一個於後期繼續跳出框框的作品。他先以畫刀鎅去及剪穿畫布,然後塗上顏料後,把火焰作為「顏料」之一,燒去畫布中央,然後又以濕漉漉的地拖把火熄滅,再加上顏料。這幅畫作在之前的展覽中是展示於窗前,表示繪畫是世界的一種呈現,而非通往世界的窗口或是藝術家唯一的窗口。

「米羅的詩想日常」

  • 日期:即日至 6 月 28 日
  • 時間:早上 10 點至下午 6 點(星期一至三、五);早上 10 點至晚上 7 點(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 地點: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號香港藝術館 2 樓專題廳
  • 費用:詳情請瀏覽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