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與詩

A+A-
格魯吉亞出身的史太林,曾是一名愛國浪漫詩人。 圖片來源:Fine Art Images/Heritage Images/Getty Images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可能是其最廣為流傳的詩詞作品。在這首詞中,誰才是史上最雄才大略、文武雙全的風流領袖,可謂昭然若揭。有趣的是,喜愛賣弄文采的暴君或獨裁者不止一位。獨裁者的文學水平如何?詩作如何揭示其人生經歷?專欄作家 Benjamin Ramm 早年便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撰文,介紹不同著名暴君的詩文與其人生的聯繫。

被後世指為「羅馬大火」縱火者的羅馬皇帝尼祿,便是一位暴君詩人。帝國時期歷史學家蘇埃托尼烏斯(Suetonius)就記載尼祿面對大火,竟「對火之美尤其愉悅」。不過,德國歷史學家 Ulrich Gotter 指出,相比凱撒、奧古斯都這些羅馬獨裁者與皇帝,尼祿本人並不熱衷軍事擴張及挑起戰爭,殺人數目遠少於前者。唯一令尼祿背上暴君之名的理由,可能是幾宗血腥事件,包括殺死生母阿格里皮納(Julia Agrippina)、迫哲學家塞內卡(Seneca)自殺,及在羅馬競技場處決基督徒等等。

蘇埃托尼烏斯與另一位帝國時期的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形容,羅馬在尼祿治下,受盡其詩歌及政策雙重折磨。Ramm 便認為,羅馬史家如此嘲諷尼祿的詩文,只是一種報復解恨的方式。回到現代,澳洲詩人 Geoffrey Lehmann 則尼祿可能是「史上唯一一位以文藝家為主要身份的專制統治者」。除了詩歌,尼祿還熱愛羅馬啞劇和彈奏里拉琴(lyre)。已故歷史學家 Lionel Casson 指:「其他羅馬皇帝都不像他這樣熱衷文藝。 研究尼祿詩歌的學者一致認同,他的詩歌一點也不拙劣。」

墨索里尼對文學的熱愛顯得造作。 圖片來源:Art Media/Print Collector/Getty Images

尼祿的詩歌或許有一定文藝價值,但一千多年後同樣從羅馬崛起、熱愛創作的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則不然。墨索里尼仰慕詩人鄧南遮(Gabriele D’Annunzio),並視之為政治上的先驅。前者或許從鄧南遮身上學到了獨裁統治,卻沾不上詩人的才氣。Ramm 指,墨索里尼的詩作傾向無病呻吟,對文學的熱愛也有虛偽做作的成分。專門研究意大利法西斯的學者 Richard Bosworth 表示:「外國政要到訪時,墨索里尼會故意在辦公桌上展示一些傑出詩人的作品。」至於墨索里尼的詩作,Bosworth 指青年時期有著社會主義理想的他,會寫出哀嘆雅各賓主義(Jacobinism)墮落的詩,又會展示對革命的預言和渴求,後期詩作則反映個人的孤獨感。

另一位愛詩之人,則是上世紀 30 年代鎮壓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史太林。年輕時代的史太林曾接受東正教神學院的神學訓練,同時也是愛國浪漫詩人。出身自高加索地區的格魯吉亞(Georgia)的他,曾於 1895 年違反神學院的禁令,以的格魯吉亞語出版了 5 首詩作,其中一首名為「母語」(deda ena):

繁榮,備受尊崇的世界/欣喜,伊維里亞之地/而你,格魯吉亞的有識之士,為祖國帶來幸福(Flourish, adored world/Rejoice, land of iveria/And you, learned men of Georgia, Bring happiness to the Motherland)

英國錫菲大學俄羅斯研究教授 Evgeny Dobrenko 認為:「史太林詩文的特點是精於模仿,缺乏自嘲、還帶著誇張的熱情。」Ramm 調侃,馬克思主義激發了文藝的美學運動浪潮,但這位蘇聯暴君的寫作風格卻保守得驚人,「詩歌有一股典雅修飾的氣息,散發著自然主義陳腔濫調的詩意。」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研究員兼歷史學家 Simon Sebag-Montefiore 則點出史太林作品的優點:「其詩的優美在於翻譯難以帶出的節。」在格魯吉亞,史太林的詩被認為是當地古典文學典範,更有詩作曾列入教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