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2 —— 到底是麻雀還是麻將?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關於麻雀發源地,一直眾說紛紜,普遍認為是起源於寧波。古時寧波稱為明州,是跟日本通商的重要口岸,而寧波話的「麻雀」與「麻將」同音,所以日本亦保留了「麻雀」作書面稱呼,讀音就是「マージャン」(羅馬字:mājan),可見受寧波影響之重。

相對中國南方省份、日本及東南亞等地均用麻雀為統稱,中國北方多用麻將, 但吊詭是麻雀二字發音,卻與普通話 Majiang 比較相近,而歐美則稱作 Mahjong。在香港的廣東人,就一向慣用麻雀,而不是麻將。

經研究,原來麻雀歷史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得那麼久遠,大概只有百餘年,是由明代盛行的馬吊牌演變而成,其「湊牌成和」的獨特規則,是於 19 世紀後才逐漸成形。

以上海話寫成的小說「海上花列傳」中,第 13 回就有此描述 ——「大家忙忙吃畢,揩把面,仍往亭子里來,卻見靠窗那紅木方桌已移在中央,四枝羶燭點得雪亮,桌上一副烏木嵌牙麻雀牌和四分籌碼,皆端正齊備。」

這是麻雀最早的文獻記載,以「麻雀」作為名稱。

但不管是翻譯還是用詞,常常都會成為語言霸權。因不同制度或文化差異,各種翻譯或用詞都有所不同,但用詞修改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文化洗刷,就像碧咸在不少報道中漸漸成為貝克漢姆,又或是愈來愈多用了重中之重、打造持份者等,這些不是我們文化修養所慣用的詞語時,原有文化某程度上就得面臨衝擊。所以搞清楚自己的用字,不是吹毛求疵,而是一個自我身份認同的行為。

當然,許多人都沒有這種決心,容易貪方便、習慣、在面對別的群體時不希望特立獨行,或其他各種原因,而漸漸被同化。

當文化強時,即使別人不懂你的語言或文字,也會因文化輸出而開始學習,就像 90 年代日劇盛行,大家不懂日語,也會練上一兩首日語歌或學習幾個日語單詞,到了 2000 年韓劇流行,情況亦是一樣。

當然我們不用妄自菲薄,廣東文化也曾經在東南亞和中國內地盛極一時,即使不懂廣東話,也會唱葉麗儀的「上海灘」。因此在沒有文化產品推出的情況下,堅持文字雖倍感困難,但同時也是穩守的第一步。

因此,撇除誰大誰惡誰正確的語言霸權邏輯,要真正追根溯源的話,「麻雀」才是正統。但許多時候你未必能改變別人,就只能堅持自己深信的道理,正如你今天跟別人說大嶼山的正確粵讀音應是「大序山」,當然可以,但試問又有多人願意追隨?所以別管他人,就先由我們自己湊腳打麻雀做起吧。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思考是危險的開始,創作乃囹圄之門票。只因吞過紅藥丸,從此走上殺頭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