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索取雙倍稿酬,編輯握手應承

A+A-
坐在打字機前的海明威。 圖片來源:Lloyd Arnold/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究竟作家收多少稿酬才算合理?美國前雜誌編輯 Terry McDonell 出版的著作 The Accidental Life: An Editor’s Notes on Writing and Writers,談及美國文壇稿酬升跌,指出大文豪海明威曾經憑藉自身名氣,索取雙倍稿酬,雜誌社卻總是滿足其要求,其稿費經常被視為文壇天花板。

書中指出,1933 年美國「君子雜誌」(ESQUIRE)創刊,年僅 30 歲的創辦人金里奇(Arnold Gingrich)在紐約一家書店接觸海明威,懇求這位薄有名氣的作家為新雜誌供稿。事前兩人早就有書信交流,金里奇專門收藏海明威絕版著作,海明威亦爽快答應邀約,將會就旅行期間的戶外活動撰稿。

「君子雜誌」創刊號封面,海明威為撰稿人之一。

在稿費方面,金里奇坦言希望盡快付清稿費,但雜誌剛剛起步,能夠支付的稿費有點低,並承諾在雜誌上軌道後盡快提高稿酬。海明威回應說,不在乎金錢,但隨即又收回言論,承認自己確實在乎收入,解釋自己一直透過「賣故事」賺錢,而雜誌「不過是講求報道」(just talking about journalism),收費則有所不同。

海明威於是隨口索價:「比方說,如果你支付 50 美元或其他價錢,那就給我雙倍的。」金里奇說,原定計劃支付 100 美元稿酬,海明威即爽快回應:「好,那就是說我要 200 美元,如果你以後可以付更高價錢,我便得到更多,我只求雙倍,不要讓我坐下來乞求你。」

對於海明威予取予求,金里奇沒有討價還價,兩人握手達成協議。這就是「君子雜誌」與海明威唯一交易,在接下來幾年裡,無論海明威身在何方,他始終準時在限期前交稿,雜誌讀者人數後來翻了一倍有多。時至 1936 年春季,海明威每次稿酬都有 500 美元,亦與金里奇關係友好。

金里奇的回憶錄 Nothing but People 記載,有次海明威未按協議準時交稿,改以自己創作中的短篇故事「雪山盟」(The Snows of Kilimanjaro)交貨,金里奇未有譴責,反而在雙倍稿酬之上再翻倍,給海明威足足 1,000 美元,為當時「君子雜誌」所支付的最高稿酬。然而,相比起當時最有名雜誌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給海明威的小說稿費,「君子雜誌」的出價仍只及 4 分 1。

今時今日,除非海明威重生,否則如此隨意的開價幾近天方夜譚。McDonell 坦言,其初出茅廬之時,「君子雜誌」和「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仍然可向作家出價每字 3 美元,出版「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雜誌集團 Condé Nast,甚至可出價每字 5 至 10 美元。但 30 年後,「紐約客」只能開出每字 1 美元。

美國自由撰稿人數據庫 The Freelancer 的數據反映,自由撰稿人按稿件計價的中位數為 176 至 200 美元,逐字計價的中位數則介乎 76 美仙至 1 美元不等。按稿件計價的話,對作家通常更不利,McDonell 在其 2016 年著作中引述,BuzzFeed 會為 5,000 字報道支付 1,600 美元稿費,相當於每字 32 美仙,未計算背後要準備的大量功課。

在這個文字價格貶值的年代,McDonell 建議有志寫作的獨立作家及記者,要學懂投機取巧一點,偶爾在社交平台自我宣傳,在網上寫多點東西以增加曝光率,加強自身的議價能力,以便爭取合理收費,繼而爭取更高的稿酬。書中寫道:

顯然你愈有名氣,議價能力就愈高,同時要了解網上流量公式,如何與酬勞掛鉤。當然,這是過度簡化,但你確實可建立自己的權威、利用一下槓桿,就正如當日的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