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香港各界都就中文教育應採用正還是簡體字而爭論不休,今集「星 CUP 人物」,專欄作家盧安迪就與陶傑分享,為甚麼用捨正取簡,並不可行。
文字
|共36篇|
社交媒體下一站:Clubhouse
互聯網在過去三十年迅速普及起來,主宰了市民大眾的溝通模式。隨著時代變遷,科技不斷進步,人們有不同需要,由千禧年代初的 ICQ、MSN,再到 Facebook、WhatsApp,以及近期的 Signal 和 MeWe,互聯網已經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交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預測,語音程式或會牽起下一波社交媒體浪潮。
【傷感情】「和製漢語」如何影響現代華人世界觀?
文憑試歷史科試題「1900 至 1945 年間,日本對中國是否利大於弊」,弄得滿城風雨,連中國外交部都跑出來譴責。很多評論人指政府的舉措明顯侵犯教育界的專業自主,有評論人更搬出「毛澤東外交文選」,指毛澤東也曾多次感謝日本侵華。其實從另一角度看,沒有日本的影響,我們甚至不會有「歷史科」考試,今天漢語大量借用和製漢語,連「歷史」一詞,都是在明治維新後傳入中國。
前蘇聯國家擺脫過去,先從字母開始
前蘇聯國家哈薩克自 2017 年起推動字母改革,目標是在 2025 年,全面基里爾字母拼寫,轉為拉丁文字拼寫,旨在令這國家走向現代化。兩年過去,改革仍在進行。但據「德國之聲」報道,在鄉村地區學校,有教師擔心自身適應問題,致使難以在過渡期間教導學生認識新文字系統。
Ringo Li:文案才是網絡行銷的致勝關鍵
倘若你想在網絡行銷成功,應該學長青的技能。我覺得有一項技能你應該不斷提升 —— 不是 SEO,是寫文案的能力。不論你身處甚麼行業、不論你賣些甚麼,你的賺錢能力一定會隨著你的文案能力(Copy-writing)提升而有所成長。
跟觀眾玩文字遊戲 —— 專訪香港藝術家高小蘭
藝術家高小蘭多年來以行為及裝置藝術介入社會議題。今年她在 Art Central 展出以拆解文字為主的互動裝置,現場觀眾可自由轉動三個四方體,而組合的詞語竟然是近年的敏感詞 Hong Kong/China/is/isn’t。
P is for pterodactyl:史上最「差」字母書?
香港入的英文入門課,離不開 A for Apple、B for Boy。近年為了「贏在起跑線」,孩子們改學 A for Astronaut、B for Barbarian,幾乎連做父母的也不會唸。誰知難字未算難,一本在兩周前出版的字母書,直接就叫 P is for pterodactyl,還自喻為「史上最差」。但它打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出版商急於重印應市。如此奇書,魅力何在?
Amedeo Robiolio:一個壞透了的詞「Egregious」
「Egregious(壞極)」這個詞彙,正是一完美例子。所有英語國家,現在將之用作準知識分子型的侮辱,以看似較為友善的形式取代粗俗的字眼。然而,細看這個詞彙的拉丁文詞根,意思卻截然不同。其拉丁文詞根 grex,字面解作「羊群之外」,或更準確地解為「從羊群裡挑選」。換句話說,grex 成為出色、傑出的代名詞,就如在羊群裡最好的羊羔,能輕鬆地在群體中受注視。
陶傑:哈罗国际学校简体中文课之爭
若是在一個前殖民地開分校,為了遷就不識正體中文的中國人,連這點也欠缺,則為何一個學額,又值六七百萬港幣、中國家長搶崩額頭?如此香港家長為何不能將子女轉送往北京讀書?那裡不只中文課,數理化教科書都用簡體字。這或許是哈羅香港分校唯一須只向香港消費者交代的理由。
維繫一個國家的條件
為何有些國家經常會鬧分裂,以致政府總是神經過敏,扭盡六壬誓要消滅地方差異,貶抑甚至禁制地方語言不可;但有些國家縱使文化多元,譬如瑞士就沒有統一語言,但卻未曾聽過當地鬧分裂?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兼政治哲學教授 Andreas Wimmer 解釋,這關乎人民是否有成熟的國族意識,超越種族及地域差異。國族的建立,靠的絕不是狂播國歌。
陶傑:南北博滙說粵語
粵語的「包容」程度,地域上還遠至東北,連今日北方「漢人」也忘掉了的一千年前的金元詞音,粵語反而尚有。
「空格之爭」:句點之後,應該隔一格還是兩格?
在文字工作者、編輯和設計師等「文字偏執狂」眼中,幾十年來這個問題都被形容為一場 Space War。不是「星球大戰」,是一場英語世界、文字界和設計界的「空格之爭」:在每一個句子的逗點和句點之後,到底應該隔一個空格,還是兩個空格?「空格之爭」由來已久,直到今日都未有標準答案。部分人會覺得這爭議頗為無聊,但事實上,在釐定格式標準的過程,一格之差,甚至涉及學術權威角力。
證供太多 Emoji,資深律師也投降
從手機通訊軟件到社交網絡,以至各種直播平台,嬉笑怒罵的 Emoji 滿天飛早非新鮮事。但 Emoji 可否完全取代文字,甚至成為一種新文字?現實中可能剛好相反,Emoji 往往觸發爭論,釀成不少對簿公堂的尷尬局面。專職拆局的律師本身不怕咬文嚼字,但法律條文寫得一清二楚,Emoji 則無棱兩可,孰是孰非,讓專業人士也大表頭痛。
鄭立:挑戰就是勝利!你知道漢字藝術師野村一晟嗎?
一張寫著「挑戰」的海報,上下倒轉來看變成了「勝利」;另一張寫著「最強」,上下倒轉則變成了「戰場」;明明只印了兩張海報卻變成了四張海報。這樣巧妙的構思,不僅在日本備受矚目,還瞬間紅遍了使用傳統中文的網絡界。
Emoji 將取代文字?
每次推出新款 emoji 時,總有人大唱反調,說繪文字普及後,莫說是寫,連打都懶,文字遲早消亡云云,說得多痛心疾首。他們又有否想過,emoji 不過是另一種表達方式,與文字既無衝突,甚至可以相輔相成?
FB 預測:五年內文字末日
在 Facebook 上廣傳的影片不時也會成為朋友間的閒聊話題,也許你都看過 100 毛的惡搞短片、黎明因演唱會延期而拍的道歉片段、「阿明」的白咖啡廣告…… 不知不覺間,在這社交平台上,除了文字、照片,還湧現了很多影片、直播。影片不像長文拒人千里,它吸引眼球,挑起我們的好奇心。原來 Facebook 一早洞悉先機,其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的副總裁 Nicola Mendelsohn 更稱:「五年內,Facebook 上可能會全是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