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共24篇|

筆是港媽:學校的抉擇

不少移英的香港家長都會以校網來選擇落腳點。以倫敦為例,最受家長歡迎的校網包括:Kingston-Upon-Thames、Richmond-Upon-Thames、Kensington and Chelsea 等,但同時也有不少家庭考慮大倫敦地區或倫敦以外的校網。正在頭痕該在哪裡落腳的家庭,可以先看看凱西和威爾伯的故事。

【香港文摘】築起無邊界的家 —— 訪寄養家庭盧氏夫婦

盧氏夫婦是全港 950 個寄養家庭的其中一分子,他們照顧過 6 名寄養兒童。2 人的教養方式令寄養兒童和子女能融洽相處,家庭和睦。盧氏夫婦不問回報地付出,在有限的居住期間,給予兒童無限的關愛,在製造家庭共同回憶的同時,也建立舒適、安樂的居住環境,並抱著一視同仁的態度來照顧和教導。

拒跟黨走,在家自學的中國學生

在家自學(home school)是一種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在西方較為普遍,放眼中國則鮮有聽聞。不過,「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2017 年,北京有智庫組織估計,全國約有 5.6 萬名學生接受在家教育,比 2013 年的數字增加 3 倍。英國「經濟學人」記者走訪內地多個城市,報道在家自學者在中國的掙扎。

由初生到成年,父母如何快樂管教孩子?

為人父母,養兒育女除了要付出金錢,還要花心思、時間去教育和陪伴成長。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生會)近期訪問了 210 名受訪家長,當中逾七成在教育子女方面感到壓力頗大。家長的壓力問題或會波及子女,青少年的快樂程度已跌至近十年來最低位。究竟怎樣才能令家庭關係變得快樂?英國「衛報」引述專家意見,總結了在應對子女各個成長階段時的建議。

澳洲另類教育潮流:在家學習,成績更好?

在家工作的模式日漸普遍,令一些上班族可以不受辦公室束縛。但如果學童想擺脫傳統教育的枷鎖,在家中學習,又是否可行?昆士蘭科技大學教育系講師 Rebecca English 近日就撰文,分析愈來愈多澳洲學童在家接受教育的現象。她發現在家自學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現反而更好,或可成為日後教育的新方向。

獨生子女,性格一定欠佳?

獨子獨女很多時會被認為要甚麼有甚麼、不懂得分享,而且普遍都是自私的,好像大多有「公主病」、「王子病」。但最近美國科學雜誌「科學人」就還獨生子女一個清白,引用研究證明,他們雖然是有些微不同,但過往的說法對他們也不公允。

想教出好孩子,為何竟然教成犯罪者?

成長於正常家庭,卻走上歧途,犯下嚴重罪行,通常都令人不解,但在一些弒父殺母或是情殺案中,不難看見犯案者都是出身於正常,甚至可算是優渥的家庭,無人料及這些貌似健康成長的孩子會突然犯罪。曾任日本立命館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的岡本茂樹,生前在大學授課及研究外,亦致力協助受刑人更生。順籐摸瓜般尋找犯人的犯罪根源,他發現那多數是來自家人,由此想到可以用罪犯心理角度思考對孩子日常的教育方式,並寫下遺作「教出殺人犯」警醒現代家長。

救世軍:「孫子」兵法搞定祖孫溝通

許多雙職或單親家長將子女交給老一輩照顧,但要祖父母追上時代步伐並不容易;不同的管教方法、價值觀、溝通方式等,亦往往導致家庭衝突。陳爺爺就從未想過,70 歲後竟要重新學習。兒子離婚,太太病逝,陳爺爺頓失支援,要獨力教養孫兒,才驚覺自己根本不認識社會的新制度、價值、潮流,傳統家長式的管教更拉遠了爺孫的關係。為了追上孫兒的學習進度,他夜夜自學英文 2 小時和預習課文,翌日再教孫兒做功課和溫習。但他對學校教學流程、家課指示等一知半解,常與孫兒爭執。當他發現孫兒打機時,又禁不住大聲喝罵,鞭策他溫習;而孫兒只道是休息娛樂,感到委屈。爺孫之間的誤解愈積愈多,隔了一代人,像隔了一重山。

4 方法助孩子建立金錢觀

如果你問一個小孩,你的錢是怎樣來呢?孩子會說:「爸媽給的。」若問爸媽的錢是怎樣來?那就會答:「工作。」當問到為何你不需要工作就有錢?孩子恐怕就會愣住了。但跟子女談錢,是否太早太市儈?投資公司普信集團的調查顯示,家長若能每週一次與子女談及錢的話題,有助孩子學會如何儲蓄或運用金錢,亦能避免養成物質主義。若你不想子女成為守財奴或大花筒,不妨參考以下建議,及早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救世軍:孩子自立,就是媽媽最好的禮物

不少「廿四孝」媽媽為了讓孩子專注讀書,習慣將家裡大小事一力承擔,反而令孩子變得依賴,自己卻疲憊不堪。小六的志恆就是一例。志恆的父母都要工作,親子時間不多。從前,媽媽工作時經常收到兒子來電,請她協調父子衝突,或投訴姐姐不願指導功課。放工後,她更擔任兒子的「功課導師」,另兼顧家務,忙個不停。但志恆只管讀書,欠缺為家庭付出的意識。

關琋鎂:點讚先唔會讚壞小朋友?

上述的情況除了反映出一種偏差的教養方法和心態之外,更帶出一樣更貼地更常要面對的事,到底如何稱讚孩子才是正確呢?不讚又怕欠鼓勵,讚又怕讚壞,這時候,就要問問自己,是否不斷讚美就可以培養出你心目中的好孩子?是否這樣就適當呢?我認為即使是對與錯,過程之中體驗到甚麼才是最重要,而體驗就由討論開始!稱讚孩子是需要的,但讚完之後就要和孩子討論並且總結,我們要讓孩子學習自己分析為甚麼媽媽要稱讚她。

德國人如何育兒?

香港小朋友要學連非洲小朋友也未必識的非洲鼓。「Life planning」本無大礙 ,計劃一下人生,想想有甚麼目標和夢想,然後努力去實現。只是在香港在落地變成學童的「生涯規劃」就出事了,小朋友的「生涯」由父母來「規劃」,生涯即是活生生地捱。看不過眼的人便開始拿外國的教育制度來指手劃腳,外國的月亮真的是特別圓嗎?至少美國作家 Sara Zaske 是這樣認為。

Live Norish:從瑞典性別教育反思楊千嬅教仔法

香港藝人楊千嬅 3 年前接受傳媒訪問時,被主持人問到兒子 Torres 平時喜歡玩甚麼。千嬅說:「他不玩車,有時鍾意(冰雪奇緣)Elsa,我狂罵他『這是甚麼來的?那麼醜怪!不准!』他是男孩子,玩 Elsa 做甚麼。電話有個 app 可以下載這些卡通人物,我便把他的照片和 Elsa 合成,兒仔立即說不好。」千嬅還透露兒子喜歡玩煮飯仔和公主等女生玩意,她覺得很奇怪,擔心兒子會喜歡粉紅色或「變乸型」。

關琋鎂:循循善誘還是針鋒相對?

明顯,對話中的婆婆是比較傳統的家長,在他們眼中,玩與學習是兩碼子的事情,難以共存,更帶點「怪獸家長」的味道。試想像一下,若果維持著婆婆和孫女的溝通方法,最後的結果將會是怎樣? 想必孫女甚麼也不會說,為甚麼? 因為無論她說甚麼,婆婆都不會得到正面的回應,這樣的親子關係不是自討沒趣嗎?

關琋鎂:小朋友食雪糕整污糟件衫,第一時間你會點做?

上述情況時有發生,作為旁觀者也覺得父母忙著應付,不但身心俱疲,自身也會覺得不愉快,好像每次都「執手尾」。如果稍為嚴厲訓斥,又怕傷到孩子的自尊心,真是左右做人難!各位父母有沒有想過,只要改變少許習慣就可以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關琋鎂:放手,不放棄

我在意的不是最後的輸嬴,而是過程,這是最能夠讓孩子學習和體驗的部分。做城堡這個夢想很異想天開嗎?偉大的發明有哪樣不是由「異想天開」作起點?讓孩子發揮自己的小宇宙,不要給他們大人的枷鎖,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你會發現一片很不一樣的天空。

幾歲性格定八十?

有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又有話「三歲定八十」。如何在小時候便看出未來?兒童小時候的性格,又與成長後的性格有關嗎?自上世紀 50 年代,便不斷有心理學家嘗試解答這個問題,總結而言,是有關的。甚至有研究顯示,我們的行為和性格傾向,在數個月大的時候便已有跡可尋。

關琋鎂:Children See,Children Do!

諺語「Monkeys See,Monkeys Do」,而小朋友「有樣學樣」也是同一道理。80 年代後期,意大利的研究團隊先後在猴子及人類的大腦中發現了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鏡像神經元令人在嬰幼兒時期就獲得了一種特殊能力——模仿。其作用有如大腦中的無數面鏡子,讓孩子從小就通過模仿來學習,不論好壞,照單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