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

|共15篇|

研究:嚴師不會出高徒,只會換來不合作

面對過於嚴厲的老師,學生總是會覺得害怕或有距離感;面對循循善誘的老師,學生則更易敞開心胸。近日一項心理學研究亦顯示,老師若用嚴厲語氣與學生說話,兒童及青少年會更不願合作,教師甚至會因此錯失保護受困擾學生的機會。

孩子偏食,其實不是那麼壞

對父母而言,兒女的健康至為重要。在餐桌上拉鋸影響親子關係,但若放任孩子偏食,又擔心營養不夠。美國一個研究,追蹤了 317 個年收入 2.5 萬美元或以下家庭中的母子,請家長在孩子 4、5、8 和 9 歲時,就偏食情況填寫問卷。研究發現,偏食害處或無想像中大,而強行改變孩子飲食喜好,反而會適得其反。

一本納粹育兒「聖經」,禍延後代至今

1934 年出版的育兒指南「德國母親與她的首名嬰孩」,由納粹黨吹捧的醫生哈勒(Johanna Haarer)撰寫,被納粹德國的育兒課程吸納,用以培育冷酷無情、效忠元首的德國人。多個心理學研究批評,這種育兒方式禍害了一整代德國人,使人際間難以建立感情紐帶,而且禍延後代。

【怪獸家長心理學】威嚇責罵有損兒童身心?

曾幾何時,責罵威嚇被視作管教兒童的必要手段,但時移俗易,現今家長普遍都不敢讓兒童暴露在任何恐懼之中,結果成就「怪獸家長」的出現。究竟這種心態是否矯枉過正?轉變又從何而來?研究恐懼文化的知名社會學家 Frank Furedi 追本溯源,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潮流,解釋西方育兒心態的轉變。

尼爾:你不乖,你不聽話

「不乖」,究竟是甚麼呢?我們有沒有帶著一點耐心,從規條、僵化的對錯標準中暫時抽離出來,以更寬廣的理性和情感,去了解孩童的內心世界之中,正在發生甚麼事情?人性中從來都有愛的存在,只是我們有多少耐性,探究孩子的想法、情緒、行為?而不是簡化為僵化了的應該或不應該?

體罰對子女百害無利:短命、低智、暴力傾向

近日香港發生一宗駭人聽聞的案件:5 歲女童疑遭家人長期虐待毒打致死,其 8 歲哥哥亦是遍體鱗傷,滿是體罰的痕跡,情況叫人心痛。雖然虐兒與體罰有差別,「棒下出孝子」亦是華人家庭教育傳統精神之一,然而,自 2007 年起聯合國已規定體罰違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任何形式的體罰均不應接受,更何況體罰對管教子女幫助實在有限,或會導致子女壽命縮短、較低智商、易陷入反社會情緒病,甚至令他們發展出暴力傾向。

陶傑:都從一條縫裡出來

李嘉誠基金會向 DSE 考生派發五千元,並非考試的獎金和讀書的慰勞,而是與國際接軌,讓香港下一代學會正確的金錢教育。因為中學畢業生是即將由伸手向父母領取零用錢的階段,成長至財政獨立、財政自給、財政自管的成人階段。在西方,父母開始對子女撤回金錢的支持。向過萬位中學生派發五千元,不是教他們「不勞而獲」,而是讓他們擁有自由的人生定義,以及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標準。

如何從小教音樂?

香港家長鍾情音樂教育,云云兒童興趣班之中,鋼琴、小提琴乃至冷門的二胡、琵琶無所不學,每年校際音樂節的表演學生更多達 13 萬人。不過埋首樂器未必出於興趣,更多只為一紙證書傍身,扼殺了孩提愉快學習的機會。近年歐美教育界興起「興趣培養法」(Reggio Emilia approach),能否應用於兒童音樂學習,香港又能否借鑑?

為何日本兒童能獨自上學?

澳洲電視台 SBS 紀錄片「日本的獨立兒童」,就記錄了一名只有 7 歲的女孩,每朝早上從睡眼惺忪,然後獨自乘電車,在人群中穿梭上學去。日本小學生年紀輕輕就獨自上學,對不少港爸港媽來說簡直不可思議,為何日本小孩特別獨立?

幾歲性格定八十?

有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又有話「三歲定八十」。如何在小時候便看出未來?兒童小時候的性格,又與成長後的性格有關嗎?自上世紀 50 年代,便不斷有心理學家嘗試解答這個問題,總結而言,是有關的。甚至有研究顯示,我們的行為和性格傾向,在數個月大的時候便已有跡可尋。

我希望老師知道……

當香港的小三學生忙於操練艱澀的考題,美國一個小三老師 Kyle Schwartz 的班上也有一份必修功課,不過非常簡單,是題為「我希望我的老師知道……」的續寫句子,學生可以選擇是否匿名交答案。自 Schwartz 年前開始在 Twitter 分享學生的答案後,#iwishmyteacherknew 爆紅全國,不少老師仿而效之,不約而同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提升子女自信 家長不能不知的 17 招

各種性格特徵中,「自信」於小孩最為重要。缺乏自信的人抗拒嘗試新事物,更會害怕失敗,生怕讓人失望;相反,有自信的人,無論談話溝通,還是工作事業,都無往而不利。著有 10 多本育兒暢銷書的心理學家 Carl Pickhardt 向指出,家長背負著鼓勵子女勇於解難,提升他們自信心之重責,以下 17 招,家長可時刻提醒自己,活用各種方法,逐漸提升子女自信心。

孩子成功要訣:贏在快樂時

如何讓孩子「贏在 XX 前」?香港家長偏方無數。爸爸媽媽們為了孩兒出人頭地無所不用其極,但可知童年快樂與成年成就息息相關?有機構調查發現港孩不快樂,在「起跑線」前,快樂與否是不是無需討論?少時快樂,是否大未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