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教出好孩子,為何竟然教成犯罪者?

A+A-
電影「告白」劇照。

成長於正常家庭,卻走上歧途,犯下嚴重罪行,通常都令人不解,但在一些弒父殺母或是情殺案中,不難看見犯案者都是出身於正常,甚至可算是優渥的家庭,無人料及這些貌似健康成長的孩子會突然犯罪。曾任日本立命館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的岡本茂樹,生前在大學授課及研究外,亦致力協助受刑人更生。順籐摸瓜般尋找犯人的犯罪根源,他發現那多數是來自家人,由此想到可以用罪犯心理角度思考對孩子日常的教育方式,並寫下遺作「教出殺人犯いいい子に育てると犯罪者になります)」警醒現代家長。

「殺出殺人犯」書影。

罪犯幼小時期的經驗會影響到其成長後的行為模式,而這個經驗的來源通常是家人、監護人或教師的教育態度。因為幼年時的不愉快經驗,不斷累積負能量,於臨界點時,會無法處理社會所形成的刺激,於是做出偏差行為或犯罪。而所謂幼時不愉快的經驗,並不只限於家庭暴力或性侵,更關鍵是一些日常家長「自認為」應對兒童時的正常態度,處理不當的話,就會產生創傷。

我是要養出好孩子,不料竟然教成犯罪者

一些犯罪者小時候一直沒有處理自己的心理問題,而且鮮有人長大後能自我察覺,但輔導者追溯他們的過去,發現問題的根源幾乎都發生在小時候。岡本認為,如果小時候這些問題能得到處理,或許犯罪者就不會犯下罪行,也不會有被害人了,當然這是比較理想的看法。但岡本的觀察中,有不少犯人自認為「我的家庭環境沒有問題」,而事實上自以為小時候一切都很好,只是因為本人沒有察覺問題的所在。

岡本針對監獄內因謀殺或意圖謀殺而判罪的受刑人設計講授課程,課程的開始是要先呈上「履歷」,簡略記載成長歷程及犯罪原委。犯人山本一郎(假名)犯下殺人不遂及毒品相關法例,他在履歷中指家中從商,經濟富裕,家庭環境並沒有問題,在作者要求他寫的題目「我的小時候」中,山本亦提到自己是在父母親的關愛下長大,卻在小學時開始吸煙和吸強力膠(含有機溶劑,會產生依賴),到高中演變成毒品,因此要到精神科求助,自此就被身邊人嘲笑是「神經病」。山本需要在外尋求他人的肯定,確實不像是健康家庭成長的少年,到了面談,他才向岡本說出是退役軍人的父親對他非常嚴厲,一說話就會被罵:「不准抱怨!」不准再說下去。而他對大哥亦有所不滿,自他開始吃藥後,大哥經常對著他說:「你腦子有問題。」在不知不覺間,家人已令山本留下創傷。

岡本看到端倪,請山本想像小時候的自己寫信予父親與哥哥,山本向爸爸寫出「我家雖然有錢,但完全沒有快樂共和的氣氛。」而且爸爸生意不順時,全家就像跌入谷底,小時候媽媽背起他去收帳款被人不禮貌地拒絕,他道出癥結:「我好恨讓我遭遇這一切的老爸,其實我真的好希望他能多關心我一點。」至於哥哥也是從小就對他很兇,在他第一次在精神科住院時說:「最好一輩子關在裡面!」山本曾忿怒至想:「敢對我這麼兇,最好一把火燒掉這裡。」但在吐出恨意後,反而令他想起了入獄後兄弟會面時那個流淚的溫柔大哥。回想起來,山本小時候追求的光明是一家人一起放鬆聊天、和樂相處,但最後只得到的卻是藥物,有藥物大家才會把他當成團體中的一分子,充塞家人沒法滿足的部分。

管教製造出表裡不一的人

孩子為了討好大人而成為「好孩子」。 短片「我的生涯規劃」劇照。

孩子在嚴格的管教下,在父母面前會維持好孩子的形象,一旦離開父母身邊,就會把當「好孩子」時累積的壓力發洩在其他事物身上。固有的教育方法是「不要依賴其他人」、「要有自信」、「努力就會有結果」等勵志說法,其實這樣僅是教導兒童必須要隱藏自我原貌,壓抑慾望。岡本以 2009 年酒井法子因涉嫌吸毒,違反日本覺醒劑取締法被捕作為例子,探討正面健康的偶像瞬間崩壞究竟責任誰屬。岡本認為一切原因都在於其小時候。酒井的雙親在她出生後不久就離婚,小時候很長一段時間被姑姐收養,但到 7 歲才知道自己不是姑姐的親生女兒,但她沒有人可以吐露負面情緒,由此開始懂得抑壓自己。酒井曾說:「不由自主地用『我們不是一家人』的態度對待他們。」卻也為自己的「翻臉無情」而感到抱歉,在孩童時負面情緒不但無法抒發,更被罪惡感封印,內心覺得很對不起,所以更覺得要當個「好孩子」討好大人。後來回到親生父親的家,她也坦承在父親面前很難真實地表現自己,但對這樣的自己又感到很抱歉。面對繼母或是父親,她沒有辦法撒嬌,繼母是嚴厲的人,斥責時更會甩她耳光,為了令繼母不要生氣,她成為一直忍耐「不吵不討」並學會察言觀色,而且更認為對父母必須抱持感謝的心。

酒井在其著作「贖罪」提到自己偶然發現丈夫吸毒。丈夫邀她一起,因覺得丈夫是自己最重視的人就答應了,爾後吸毒就是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壓力。作者將之解讀為,或許酒井是因為害怕孤獨,萬一拒絕,丈夫可能會離她而去,而她開始吸毒後,亦需要以藥物作為寄託,才可面對日常生活長期抑壓的壓力,據說她的丈夫高相祐一是遊手好閒的公子哥,而且婚後已經沒有收入,與她從小在嚴謹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是大相庭徑,再加上吸毒令她的日常生活,包括孩子的照顧上變得一團糟,壓力更大,愈需要毒品。

事件曝光後,酒井說自己沉淪毒海是「軟弱的人」,希望自己能夠變得「堅強」,作者認為這種想法是必要,但也是危險的。她自小就學會變得再苦,也要強裝開朗,但由此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沒有渠道抒發,只會迫自己走上絕路。岡本認為重要是人必須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有意識的行動,才叫做面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正如聽到少年說「我絕對不再犯」時,必須慎戒,因為這句反省的話,反映少年仍舊無法對他人敞開心胸。要是少年說出「我不知道將來會怎樣,你能協助我嗎」時才是成功的第一步,而酒井正是要找人協助,而不是強裝堅強。

家是讓小孩放鬆的地方

雖然有這樣背景的小孩也不一定會走上犯罪之路,但值得借鏡的是大人不假思索對孩子做出的言行、彼此間的誤會、沒有接納孩子內心的言語,這些行為次數一旦多了,孩子就會默默累積寂寞與壓力。父母在處理孩子的憂傷時,不能一直叫他強顏歡笑,「你要堅強」。壓抑內心深處感受,反而令小孩心靈會內傷。好孩子有時不是出於父母的管教,而是來自於其「不知不覺間」為了符合身邊的人的意願而佯裝。

犯罪也許是極端情況,但岡本認為在環環緊扣的情況下,對孩子而言,家若是一個能放鬆的場所,就能在家中累積能量,也才能每天開心地上學;但若在家中一直被父母管教認真一點、規矩好一點、不要這麼懶散、就必須時刻繃緊神經,難免身心疲累。家必須是孩子們能身心放鬆的場所,他們才能精神滿滿地面對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