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歲性格定八十?

A+A-

有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又有話「三歲定八十」。如何在小時候便看出未來?兒童小時候的性格,又與成長後的性格有關嗎?自上世紀 50 年代,便不斷有心理學家嘗試解答這個問題,總括而言,是有關的。甚至有研究顯示,我們的行為和性格傾向,在數個月大的時候便已有跡可尋。

心理學家一般用「氣質」(temperament)來描述幼兒的心理和行為特質,「性格」(personality)則在往後隨年月而形成。一個 50 年代的紐約縱向研究提出 9 種嬰兒氣質的面向,例如活躍程度、情緒、適應力和注意渙散等,再將之綜合分類成三類兒童:「乖巧」、「難教」和「慢熱」。研究員觀察了 133 名兒童從出生到 30 歲時的情況。追蹤研究結果顯示,在 3 歲時被劃分為乖巧和難教類別的兒童,傾向和早年成人時期相同,但該研究並沒有驗證兒童特定氣質與成人性格的關聯。

隨時間推移,評核的分類也有所轉變,時至今日,有關研究已把 9 種氣質面向濃縮成 3 項範疇,包括有較佳自我控制能力和專注的「努力控制」、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的「負面影響」、好交際和活躍的「外向性」。

參考一項今年發表的俄羅斯研究,基於 45 組父母對數月大嬰兒的氣質的評價,然後在兒童 8 歲左右時的性格特質再作評價,例如是否外向型或冷靜型等。同樣是在嬰兒期「努力控制」得分較高的兒童,在 8 歲時也傾向在謹慎和負責任方面評價較高,反之亦然。這表示,出生不久的嬰兒的氣質或可預示後來的性格發展。

而在一項 2007 年發表的捷克研究,更發現 12 至 30 個月大嬰兒的氣質可遠至 40 歲仍有所關聯。然而,也不是每種氣質如是,例如喜歡笑的嬰兒與日後是否傾向發展成外向型性格並無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以上研究均顯示個人氣質和性格在人生中具一致性,卻未能指出哪一階段才算真正形成個人性格。不過隨著嬰兒長大,個性也不斷在形塑,如在 3 歲時,便比以前更能預示日後的性格。

例如據一項在 2003 年發表、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的研究,在 1975-76 年間記錄了超過 1,000 名的 3 歳兒童,當時分類為「自我調節能力良好」、「弱於自我控制」、「自信」、「內斂」和「壓抑」5 種氣質,在他們 26 歲再評核他們的性格,結果和先前的追蹤研究大多一致,例如具「自信」氣質的兒童,多發展出外向的成人性格,「壓抑」的兒童便多發展為內向。

據說毛澤東在少年時曾因被父親當著客人前罵他懶而無用,頂撞父親後奪門而出,更向追上來的父母聲稱如他們再靠近則跳落池塘。惟心理學則考究不了年少反叛的毛澤東,在嬰兒時期的「氣質」是如何。而以上的研究也只證明幼年的氣質和日後的性格相關,畢竟性格也受家庭環境和教育等的因素影響,與其堅信幾歲就定了八十,父母不妨多了解教育上的「期待效應」(Pygmalion effect),得到讚賞和期望的孩童,表現或會更佳,父母應避免過早標籤子女,並多正面引導子女成長